據統計,2008年到2012年間,全國僅郵政報刊亭就被拆了1萬多個,拆除報刊亭理由多半是“影響市容”、“難以管理”。現在,又新添了個理由,稱“居民喜歡看電腦玩手機,沒人看報紙雜志了”,市場需求萎縮,經營報刊亭不賺錢,不如拆掉。(8月30日《人民日報》)
報刊亭是城市文明的一道靚麗風景線。曾幾何時,在報刊亭看報紙,是城市各個角落經常能看到的場景。下班的時候,到報刊亭買上一份報紙,飽覽國內外新聞、奇聞軼事,是很多人樂此不疲的事兒。報刊亭的存在,豐富了人們的業余文化生活,也讓閱讀成為了人們的習慣。一座城市中報刊亭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
我們感慨于國人閱讀量之少。在前不久的上海書展上,著名作家賈平凹在欣喜于書展的熱鬧之時,也感嘆“真正讀書的人少之又少”。他說:“如果人人都不愛讀書,國家的發展就沒后勁了。”閱讀擬立法引發的議論還未散去,“猶太人年均閱讀64本書,而國人年均讀書不到5本”的消息,又刺激著大眾的神經。猶太人人數不多,但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大有人在,這讓至今只有莫言一位諾貝爾獎得主的中國大陸情何以堪。再往前推,更有《紅樓夢》等名著被列入“讀不下去”排行榜,直讓人內心感到心酸,也為我們國家、民族、社會的未來感到擔憂。
我們擔憂于閱讀是否方便。一座城市中,報刊亭、農家書屋、文化館、圖書館等文化設施建設是否到位,關系到能否為市民提供良好的閱讀環境,能否培育出全民閱讀的土壤。星羅棋布地散布于城市大街小巷的報刊亭,由于靠近居民小區、地理位置優越,更是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可否認,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的突飛猛進,使電子閱讀成為很多人群的選擇,但接觸電子閱讀的大都是年輕人。還有一大批中老年人并不熟諳于互聯網,他們依然有著買報看報的傳統。但是,當報刊亭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越來越少時,人們買報紙、雜志就不如以往那么便捷,人們的閱讀習慣會受到很大挑戰。如果是因為經營不善,報刊亭自身可以發展多種經營,政府也該把扶持報刊亭作為文化惠民的重要舉措。
報刊亭,不能說拆就拆、說停就停。作為城市的文明驛站,報刊亭在培育人們閱讀習慣、滋養城市文明、打造書香城市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了報刊亭,人們能輕易地買到相應的報紙雜志。經常性地閱讀,能開拓人們的視野、啟迪人們的思維,會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文明素養。很多人的道德品質、文明素養提升了,一座城市的公民道德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更容易開展。
報刊亭是城市文明的風景線,要統籌規劃、科學布局,不能說拆就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