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多個城市先后啟動了規模龐大的“上山建城”計劃,其中陜西省延安市啟動相當于再造一個延安城、總規模達78.5平方公里的新區建設格外引人關注。延安“上山建城”是不是“拍腦袋”工程?對此,延安市長回應:保證不變“鬼城”。(8月25日《新京報》)
及時回應群眾關切,這是值得提倡與肯定的。針對社會疑慮,延安市長詳細地闡明了“上山建城”的兩大理由,也說明了破解資金、人氣避免出現“鬼城”現象的措施,而且聽起來也很有道理,但社會疑慮卻仍然沒有消除:延安市的財政能否支撐起巨額的“回購”?規劃就必然會成為事實嗎?10多萬住房困難群眾能買得起新區的新房嗎?地質條件差,如何保安全?市長的保證消除不了人們的疑慮,這一方面體現了群眾理性精神的張揚,應該高興;另一方面,決策者也應該進一步反思,決策究竟為何說服不了群眾。
市長的保證打消不了群眾疑慮,表面上看,是現在決策體制的問題。因為從現有的法律看,只要決策過程、決策程序不違規違法,市長在決策實施的過程中沒有徇私腐敗,即使將來保證失效,依然淪為了“鬼城”,要追究市長的法律責任,幾乎是不可能的。退一步說,即使市長拿著自己的身家前途來保證,但真正保證失效,市長也沒有能力來擔負全部損失,最后埋單的“冤大頭”,依然是全體市民。
但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決策違背了城市化發展的客觀規律。一個城市的發展和一個地區人口城市化的過程,實際上有著自己的客觀規律??傮w上,城市化進程與工業化發展是密切相關的,只有工業化先行,解決了人們就業的問題,基礎設施配套跟上,解決了人們的生活問題,人們才愿意選擇就地城市化,才會在經濟發展水平提高的過程中進一步促進城市化的加速。因此,城市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從目前延安市長給出的“上山建城”理由和避免淪為“鬼城”的措施來看,依然是一種“人為造城”的思路。不是先工業化、先提高經濟社會水平,再發揮“聚集效應”,而是人為規劃未來的城區人口,并人為地搬遷人口,這樣就極有可能導致新城區的人口結構無法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結構相匹配,從而導致難以真正吸引工業、商業等進一步促進城市化的根本力量,結果就可能因為經濟的空心化讓新城淪為“鬼城”。即使最終有了人間煙火,也可能主要是搬遷的人口加上淪落而去的人口,成為實質上的“城中村”、“貧民窟”。
城市化的根本動力是工業化,城鄉人口隨著工業化進程發展進行有序變化;城市化的核心,不應該僅僅是土地的城市化,而應該是人的城市化,只有能夠持續增加就業和收入才能讓人真正融入城市,只有市民真正具備了城市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城市化才能可持續發展。“人為造城”在本質上,是不尊重城市化規律的急功近利,所以效果也就往往難如人意;即使市長的初衷再好,沒有合乎規律,所以也就難消疑慮,難逃政績工程的質疑。
前途是光明的,城鎮化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但道路是曲折的,不能急于求成,必須出于理性,選擇合乎規律的城市化方式。對此,在今年1月,現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就強調:“推進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提高城鎮化質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農民。要走集約、節能、生態的新路子,著力提高內在承載力,不能人為造城”。于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市長不變“鬼城”的保證消除不了群眾疑慮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