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太原7月30日電 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699萬人,就業形勢嚴峻。然而,山西一些高校傳來的消息卻截然相反,一串串數字把就業率撐得虛胖。
便利店竟成大學生的集中就業單位
進入7月,高校緊鑼密鼓地開始了新一輪招生工作。山西一些高校在這時宣稱,上屆畢業生就業率達到80%甚至90%,飆紅的數據讓眾多剛剛走出校門的畢業生欷歔不已。
“學校就業統計表上顯示我已經工作了,而且還有單位蓋章,但我都不清楚自己的就業單位在哪里!”小李是山西某高校2013屆畢業生,雖然到現在他還沒有找到工作,但在學校的就業登記表上他卻已經“被就業”了。
小李所說的“章”,是學校在5月份給每位畢業生下發《聘用合同書》時,要求畢業生盡快尋找用人單位蓋章。小李擔任班長,班主任要求他站好最后一班崗,為同學們服務蓋章。
“要想盡一切辦法去蓋,甚至花錢找人給你蓋。我認識一個唐久便利店的老板,讓他幫忙給不少同學蓋了章。”小李說。小超市成為大學生的集中接收單位。在小李的幫助下,這家30平方米的小超市一次性“簽約”了5名本科生。
記者在山西另一所高校采訪也遇到相同的問題。該校2013屆畢業生小任告訴自己,他們宿舍的6個人都沒有找到工作,都是自己找關系蓋的章。“哪個單位的章都能用,交上去就行了,根本沒在那個單位工作過。”小任說。
據介紹,簽訂三方協議、考研升學是公認的就業形式,難以造假。于是許多高校便打起了靈活就業的主意,只要學生能“找個地方蓋個章”就視為就業。更有一些高校將畢業證書、學位證書發放與畢業生簽約掛鉤,聲稱“不就業就不能畢業”,使畢業生們使出各種招數:自己刻章“簽就業協議”,上淘寶網站購買就業協議等。
就業率為何會被“注水”?
統計就業率的目的是為了掌握專業設置、學校綜合實力、大學生就業整體趨勢,為之后的專業設置、均衡高校資源配置起到指導作用。可遺憾的是,不少高校統計得出的就業率,顯然存在水分,被網民戲稱為“注水就業率”。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就業指導中心主任黃永康認為,上世紀90年代之后,我國大學生畢業后不再由國家負責分配就業,實行雙向選擇自主就業。這樣的現狀必然引發招生計劃性與就業市場化之間的矛盾。
就業率不高并非高校一家之責。那么,高校方面為何要在就業率上處心積慮造假呢?
據了解,教育部曾在2005年發文規定,對連續2年就業率不足50%的專業要嚴格控制招生規模,就業率連續3年不足30%的專業要減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而招生數量與政府教育經費劃撥、各種科研立項、教師福利待遇等方面密切相關。
“不光是學校的就業率,還分專業排就業率。你的就業率低了,下一年就停止招生,或者是減少招生。”黃永康說。
就業率統計應避免“運動員兼職裁判員”
業內人士認為,就業率由高校來統計,本身就存在“運動員兼職裁判員”之嫌。人力資源的配置屬于人社部門職責所在,各省的“就業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通常就設在人社部門,統計就業率的工作理應由人社部門來牽頭,或者由沒有利害關系的第三方機構來統計。
太原理工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袁群芳介紹說,目前,畢業生只有進行失業登記才能進入人社部門視線,而對沒有登記的學生卻難以掌握其信息。他認為,人社部門、教育行政部門、高校之間應建立大學畢業生就業率“聯動+追蹤”統計模式,依托人社部門破解畢業生就業難題,這些工作應由人社部門主抓牽頭。
“人社部門組織的創業培訓、就業培訓等內容可以提前滲入到高校當中,對學生在創業、就業等方面提供指導,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形成一個有機的協調聯動機制。”袁群芳說。
此外,業內人士指出,各大高校6月份公布的初始就業率實際上不能反映畢業生的真實就業狀況,至少應該將公布時間向后推遲半年,實行年度統計。建立畢業生3年內的就業跟蹤制度,完善跳槽頻率、專業吻合度、就業層次等量化數據,增強就業率數據的參考性和指導性,讓就業率回歸科學的本位,進而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