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埋怨天怎么總是不熱,天一下子就熱了。微信上看到一幅漫畫很應景:一只從戶外回家的玉米,被曬成爆米花了。
改革開放之初,我們看到外國人在大熱天都穿得西裝革履感到非常詫異。這么熱的天,他們怎么穿得住的?后來明白,只要一直呆在有空調的車和房間里,我們穿成這樣也沒問題。
那時候,我們極少有私家車,也極少有空調,夏天過得很不容易。每天一身臭汗擠公交,在蒸籠一樣的車間或辦公室里揮汗如雨,這是那個時代絕大多數城里人的經歷。
如今情況有了很大變化,城市里大多數室內公共空間以及大多數人家里都有了空調,還有相當多人有了自己的車。我聽過不少人表示現在的夏天比過去好過了。然而,這種感覺是虛假的。
試想,有那么多空調、那么多汽車在向戶外噴著熱氣,這座城市的戶外氣候一定是比過去更悶熱!路上的行人以及等候公交的人們,實際上承受著比過去更難熬的酷暑。
昨天,我行走在又悶又熱的戶外,望著霧霾迷蒙的天空,心想,“路上行人欲斷魂”這句詩拿來形容酷暑行人,遠比形容清明時節避雨的人更為貼切。
上海有幾條老馬路,夏天最能體現其優越性,因其兩側梧桐遮天蔽日。好多年前,據說有一位官員嫌某條街上的行道樹遮擋了商鋪景象,竟下令移除了許多。我想,這位爺一定是空調里呆久了忘了人間炎涼,需讓他三伏天在沒有樹蔭的馬路上走走,曬曬太陽,有助恢復記憶。
現在有的新建居住區,房子建得洋氣,草坪造得大氣,就是沿街的樹種得太小氣。為那些每天必須從家里出來,走上一長段路才能到達公交車站或地鐵站的人們想想吧。
如今的商業街很少有像淮海中路那樣的樹蔭了。為那些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來上海逛馬路的人們想想吧。
也有的地方,樹是種了,但種得華而不實。種樹首先要為行人著想。
城市的規劃者、決策者,在這個酷熱的夏天,不妨抽點時間走出轎車,走出辦公室,到馬路上來逛逛,到公交車站候候,到地鐵擠擠,然后再回到清涼的辦公室設計規劃,思路一定益發清晰明了。
愿以后的歲月里,每個酷熱的夏天,每一位行人走在這座城市大街上的每一步,都有綠蔭的蔽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