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公斤麥秸稈裝車、上面覆蓋著塑料膜,年近七旬的張學武老人弓身穿行街頭,頗為吃力地拉著它們。6月16日下午,在鄭州市嵩山南路,一位等活的民工目睹此景后心頭發酸——老人的境況極像他父親當年辛苦操持家庭,他趕緊掏錢買下麥秸。(《新華每日電訊》6月18日)
年近七旬,無兒無女,不得不在父親節這天走百里賣麥秸,張學武老人無疑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運的,這次得到了好心民工的幫助,買下麥秸讓他早點回家;得到了媒體和政府的關注,家鄉政府表示將聯系民政部門酌情給予照顧。
這種“幸運”,又讓我們感到不安。倘若不是這次偶然經歷,張學武老人的生活還將一如既往地拮據艱難。一方面,除了填飽肚子,不敢花啥錢,同時,為年齡大會得病而擔心,拼著老命賺一點救命錢。
張學武老人的境遇并非個例。目前我國有570萬農村孤寡老人,他們既沒有自主養老的基礎,又缺乏社會養老保障。除了極少數進入媒體和公眾視野的“幸運者”,更多孤寡老人在默默忍受生活苦難,甚至為了生計鋌而走險。湖南農村老漢付達信在北京站廣場持刀搶劫,被北判處兩年有期徒刑,他卻為過上“牢”有所養的生活而喜上眉梢,入獄3個月胖了10斤。
千百年來,“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一直都是國人孜孜以求的大同夢想。隨著基本養老、醫療保險制度的全覆蓋,今天我們正在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中國夢。不過,入獄養老和百里賣秸的極端個案,還是折射出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老年人權益保障力度不大等問題。
首先,養老保障水平低,貢獻作用有限。《2010年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追蹤調查》顯示,農村月均養老金74元,僅為城市老年人平均月退休金的近5%。農村老人目前主要還是靠土地和家庭養老,養老保障只占到18.7%。土地自己不會產出,對于逐漸喪失勞動能力的農民來說,并不能解決其養老問題。而對于那些無兒無女或是子女沒有贍養能力的老人來說,家庭養老更是無從談起。
其次,五保供養空殼化,難以適應需求。針對孤寡老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我國建立了農村五保供養制度,在吃、穿、住、醫、葬方面給予生活照顧和物質幫助。不過,由于五保供養的主要責任人是村委會和村民小組,在日益空心化的農村,集體沒有足夠的錢供養貧困老人,導致敬老院嚴重供不應求。付達信所在的湖南省祁東縣,有9成以上五保老人未能住進敬老院。由于投入不足,敬老院普遍存在條件惡劣、伙食不好、管理混亂、服務單一等問題,離老年人的養老訴求相距甚遠。
關注百里賣秸,不能只唏噓于個體命運,必須看到其背后“沉默的大多數”,下決心保障廣大老年人尤其是農村老人的養老權益。除了公眾的愛心救助外,政府更要承擔起責任,解決農民養老投入不足、養老院變味和養老求助無門等問題,讓每一位公民有尊嚴地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