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個“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新聞,說的是一個年近七旬的孤寡老人弓身穿行街頭,頗為吃力地拉著100公斤麥秸稈叫賣??撅灪退褪抢先隧斨胰胀局杏脕沓漯嚨?!在鄭州嵩山南路,一位等活的民工目睹此景心頭泛酸,老人極像父親當年的辛苦;他趕緊掏錢買下麥秸,讓老人回家。
昔日有關公千里走騎,今日有七旬老人為50元走百里賣麥秸,同時,碰巧這日子又正好是父親節,因此,一個等活的民工,執意要將老人的麥秸買下,而老人也隱約感知這舉動中的憐憫意味,還不想賣。
傷齒龍想,這新聞觸動淚點的,一是,窮幫窮,樂無窮。這“老大爺”和這“大兄弟”,兩人同屬窮漢,這說明了,慈善沒有高下,憫民沒有貴賤,好事沒有門坎,任誰都可以日行一善,而本就差錢的民工憐憫更差錢的老人,就更具震懾的力道和暖人的溫度。
此外,環保戲,顯根基。新聞稱,民工自己也知道,這些麥秸對他來說,沒有一點用處,但會盡心把它們處置好,防止被人引燃。這句話時,又讓人讀出環保自覺性,我們都知道,每年北方一個四季歌般的新聞是燃燒麥秸,那漫天霧霾,與這燃燒麥秸有一定關系,所以,來自最基層的民工有“防止被人引燃”的自覺性,這往大了說,就是“環保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我們諸多事業的推動,諸多改型轉軌的催化,諸多新政惠政的實施,所最可依賴的執行基礎,不就是這種“民眾自覺”嗎?
再有,小善行,微推動。“昨天下午,新鄭市龍湖鎮辦公室工作人員表示,針對老人的生活狀況,他們將聯系民政部門酌情給予照顧”。真是小人物“影響了有影響力的人”啊,一件小事,被媒體發現了,被當地基層政府重視了,幫了一個具體的人,這雖然離我們想要的“制度性路徑”還有點距離,但,“我推過那道墻,墻移動了一點點”(勞倫斯布洛克語),想想《湯姆叔叔的小屋》對美國平權歷史的推動,我們不難發現一句老話的質樸真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