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江蘇常州市民發微博致信常州市長,反映沒地方踢球,呼吁給市民提供一個足球場。此事引起許多網友共鳴:現在城里人挺可憐,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上班壓力山大,下班后希望放松一下,卻找不到合適的健身場地。
偌大的城市缺少健身場地,這種現象絕非偶然。筆者住所附近的武漢市水果湖步行街有一片空地,大小有半個籃球場。每天晚飯后,上百人擠在這里跳舞,場子太小,許多人“舞”上人行道。行人不得不貼著墻根走。肩靠肩,腳碰腳,經常發生“肢體沖突”,空氣也不好,舞會簡直像廟會。在這樣的環境下跳舞,能健身嗎?
人們的衣食住行等都比過去升級換代了,開始追求高質量的健康生活,可身邊的健身場地卻在萎縮甚至消失。步行街還算好的,更多的市民不得不到大馬路邊載歌載舞。留心一些大城市的清晨和夜晚,市民的馬路健身堪稱一景。路上車流奔騰,到處彌漫著尾氣和揚塵,喧囂之聲不絕于耳。大爺大媽們有的隨著音樂翩翩起舞,有的竟然在練氣功、打太極,有的戴著口罩在馬路邊上“暴走”……每當看到這些場景,總覺得不搭調,難怪有人感嘆:不鍛煉筋骨不強,鍛煉了肺部污染。
如今的許多大城市樓房越建越高、越來越密,“親嘴樓”、“握手樓”隨處可見。社區里僅有的空地常被劃成停車場,用來出租出售。忙碌的都市人想找一處清靜的地方,近乎奢侈。人們無處休閑,被逼到馬路牙子上,與車共舞。
到底誰“動”了我們的健身場地?近些年,每到一個城市,筆者總會發現,各類地標建筑越來越多,休閑鍛煉的場地越來越少。官員津津樂道的大多是關系GDP的大開發、大項目,商業味十足的大廣場、大雕塑、大噴泉。很少有官員自豪地向外界炫耀,我們給市民建了多少健身場地。到處是忙碌的挖掘機,一陣轟隆過后,昔日漂亮的街心花園少了,曾經幽靜的居民院落沒了,取而代之的是密密麻麻的摩天大樓。開發商關心的是容積率,在狹小的空間堆砌更多房子,賣出更多票子;地方政府關注的是收入,把有限的土地進行無限的經營。見縫插針,吃干榨凈,絕不“浪費”。一塊土地用于開發,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可以提高GDP。上頭看得見,媒體有聲勢,這些都是政績。而在社區留出一片空地當健身場,雖然大爺大媽們快活了,但不算政績,誰愿意干呢?
城市,本應讓生活更美好。城市是人類享受文明生活的聚居地,理應以人為本,不能見物不見人。如果支撐繁華的是日益密集的鋼筋水泥,以及由此帶來的GDP,城市的主人卻無處休閑。這種表面的繁華,難掩背后的虛空,是一種病態的假象。
城市的發展,是為了讓人們生活更舒適、更幸福。只有便民惠民,才能贏得民心。留下一片健身場地,是為群眾送健康,而送健康是貼身又貼心的民生。反過來,如果老百姓連鍛煉的地方都發愁,談何健康?辛辛苦苦掙點錢,包括政府投入的醫保,最后都送進了醫院。地方發展需要GDP,百姓生活需要健康,兩者并不矛盾,關鍵在于算好民生大賬。在建高樓大廈的同時,也要給百姓留下一片詩意的生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