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8月18日電(記者賴臻、李亞紅)炎炎夏日,暑期游泳人數劇增。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近日采訪發現,北京部分游泳館存在水質渾濁、對傳染病菌“把關”不嚴、余氯超標等諸多問題,對游泳者的健康造成威脅,“健康池”正在變成“隱患池”,而這種情況在全國的公共游泳館內較為普遍。
警示成擺設 泳池成“傳染源”?
北京今夏天氣悶熱,游泳池顧客猛增,北京市400多家游泳館對社會開放,有的游泳館一天接待顧客1000多人,水質備受關注。
健康證曾被看作保證游泳者健康的“防火墻”,早在1993年,北京市便出臺相關規定,要求游泳者提供健康證明才被允許入場。但“新華視點”記者走訪了十幾家游泳館,包括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在內,都未要求游泳者出示健康證,更沒有按程序檢測各類傳染病。
國家游泳中心售票處前的“游泳須知”明確寫道:“禁止肝炎、皮膚癬疹、紅眼病、重癥沙眼和腸道傳染病等患者入場”。在游泳館服務臺前,記者示意“紅眼病檢查崗”的指示牌,工作人員笑著說:“這就是一個擺設,得靠顧客自覺。”
北京市海淀區中海雅園業主近來比較煩,“自己小區內的游泳館,一到晚上人特別多,跟煮餃子似的,館內水和空氣都不好。”
“進去要證件嗎?”“不用。”售票員的回答十分肯定。“不是說還要游泳證什么的嗎?”售票員抬頭看了看:“到深水區游需辦個證,花20塊錢就能買!”記者走訪時發現,大部分游泳館不要求游泳者出具證件。
“對游泳者的把關靠目測,顧客若患有嚴重紅眼病、皮膚病,用眼能看出來,肯定不讓進,但是有些疾病是看不出來的,比如肝炎、腸道傳染病。”首鋼籃球中心游泳館負責人說。
除了“傳染病基本靠目測”以外,一些游泳館的淋浴和消毒程序也形同虛設。“進入游泳池前,都應該先沖涼,但很多人進去后,換了衣服,就進入泳池,整個過程沒有人提示。”喜好游泳的毛文杰說,“按照程序,游泳者進入泳池前還要經過消毒池,進行足部消毒,但也很難做到。”
記者觀察發現,北京市清芷園等游泳館任人穿著拖鞋和皮鞋大搖大擺地走過,位于嘉銘桐城小區內的游泳館,消毒池竟然是空的。
在北京西三環的一家游泳館,經常來此游泳的曹延新告訴記者,“有的人一身汗就進去了,那游泳池豈不成了澡堂子?反正我在水里見過帶血的創可貼,惡心得夠嗆。水里有各種臟東西,你能想到的和想不到的都有,在水中與你親密接觸。”
換水頻率糊涂賬 余氯超標成隱患
記者調查發現,對于游泳池換水頻率,游泳館各說一套,但誰也說不清楚究竟多長時間才能完全更新一池水,而加大氯粉的投放量進行消毒,以保證水中細菌不超標,成為該行業潛規則。
據了解,標準游泳池長50米,寬25米,深1.4至2米,一池水約2000立方米,根據北京市發改委公布的價格,北京非居民用水價格為6.21元每立方米,一池水的成本約為1.2萬元,而這筆費用還未包括電費和人工費、消毒藥品費等。游泳館經營者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多半采取循環水。
“一池子的水全換掉成本太高,那些私人承包的游泳館,為掙錢難免玩貓膩,不愿意換水。”首鋼籃球中心游泳館負責人告訴記者,北京絕大部分游泳館的做法都是采用補水方式。游泳池補水換水的程序:池水首先經過沙罐過濾,將毛發等雜質粘貼在過濾網上,過濾消毒的水重新回到泳池,廢水排進下水道,排出多少水補充多少。
然而,游泳館到底多久換一次水?首鋼籃球中心游泳館一池水約400立方米。這里的工作人員表示,一天約消耗30立方米。如果按照補水程序,一天約補水30立方米,那就意味著整個池子水換一遍周期是13天左右。
水星健身游泳館經理姜濤的賬本是:“我們的泳池能裝600多立方米水,每天換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而更多游泳館的答復是,視情況而定,缺了就補,有時多補,有時少補。
北京市衛生監督所有關人士表示,目前對游泳池徹底換水時間間隔并無硬性規定,但是補充新水按照現行國標,應每日定時補,一般游泳池每天補水在總水量的5%到10%。
北京市疾控中心環境衛生所主管醫師邵開建說:“水中余氯過高將會對游泳者的皮膚和眼睛形成一定的刺激,皮膚敏感者會有反應。”
北京市衛生監督所表示,游泳館都用“氯粉”給水消毒,氯加入水中會不斷揮發,因此需要隨時檢測添加。在對北京800余戶游泳場館的水質檢測發現,主要問題除了集中余氯超標外,還有排汗和排尿導致的尿素超標,徹底解決的方法只有換水。
泳池監管問題多 竟言水質是“小事兒”
游泳館的經營到底誰來管?調查發現,工商部門對其發放營業執照,體育局進行場地審批,衛生局負責水質衛生安全檢驗。
北京市石景山區衛生監督所副所長孫衛國說:“我們只能管游泳館中的水質,管不了其他項目,更管不了顧客,即使知道顧客有皮膚病,但是無法禁止他進入泳池。”
8月10日,北京市衛生監督所對朝陽區和西城區兩家游泳場館進行“隨機抽檢”,分別發現設備設施問題和水質問題,抽檢不合格率為100%。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15日,北京市近期開展的游泳館專項抽查整治行動中,對全市800余家游泳館督查了314戶,其中責令整改50戶,停業9戶,行政處罰17戶。主要問題是未取得公共場所衛生許可證擅自經營、池水余氯濃度超標、消毒劑無衛生許可批件等。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周子君說,商家為利益,壓縮必要的服務,不按規定消毒、換水等,監管疲軟無力導致消費者不知不覺中付出了健康的代價。
北京衛生監督所執法一科高旭東說,按照相關法律法規,檢查中發現不符合衛生標準要求的游泳館,將按高限進行行政處罰。然而,北京市衛生監督所一位工作10多年的負責人說:“一般對游泳館因為水質不合格沒有處罰,如果真要到吊銷衛生許可證這一步,必須是泳池衛生狀況已經嚴重到明確引起了疾病的密集傳播,那需要疾控部門檢測。”
“皮球”踢到疾控部門。邵開建說,疾控部門不會主動檢測游泳池水質,需要衛生監督所委托。“說實話,不同時間段檢測結果大相徑庭,上午去可能兩三個人,下午一下子去100多人,水質肯定不同,要通過抽檢讓游泳池保持良好水質,很難做到。”
一名衛生監督所工作人員坦言:“對于游泳館的管理最大的問題是怕淹死人,(水質)這些都是小事兒,如果死人了,肯定要停業整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