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05-15 10:40:18
來源:大眾日報 作者:卞文超,齊淮東,楊國勝
新型城鎮化,中國下一個10年乃至更長時期的最大機遇,也是一個重大的時代命題。
在新型城鎮化的浪潮中,更多關注的目光投向中小城鎮。今年1月,省政府發布《山東省城鎮化發展綱要(2012-2020)》,將城鎮化的空間策略分為城市群、區域中心城市、縣域中心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5個層次等級,首次將新型農村社區作為城鎮化的一種模式提出。
諸城市敢為人先,自2007年從農村社區化服務起步,2009年起鼓勵支持農民居住向社區中心村融合聚集。如今在諸城,208個農村社區涵蓋了1249個村莊,社區中心村正成為農民的聚集融合居住區。以社區化發展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抓手,諸城率先構筑起以“城區—鎮街駐地—農村社區”為框架的新型城鎮化體系,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新型城鎮化之路。
構建社區載體——
農民就地變身“城里人”
枳溝鎮26歲的鄔銘陽最近雙喜臨門:3月29日新婚,4月份媳婦經營的小超市開張了。
鄔銘陽在喬莊社區工業園某食品廠上班,工作四年后晉升至管理崗位,月工資4000元。從村莊搬到社區,鄔銘陽一家住進了商住樓。二樓居住,一樓經營超市,小日子風生水起。
“成家”在農村社區,“立業”有工業園。鄔銘陽夫婦離土不離鄉,在家門口成為二三產業的從業者。
高中畢業后,鄔銘陽也曾去大城市打過幾年工,“除去吃住,一年也就落下萬把塊錢。”現在他在家門口上班,吃住成本都低了。“社區有政府辦的服務中心、警務室、衛生室,還有幼兒園、小學、超市、快餐店,環境也好,生活跟在城里沒什么兩樣!”鄔銘陽說。喬莊社區黨委書記劉正光介紹,喬莊工業園現有企業15家,社區18至25歲的青年中,近90%在園區內實現了就業。
因地制宜,因勢利導,讓農民就地就近實現就業和居住的城鎮化,符合城鎮化科學發展的趨勢。在新的城鎮化浪潮中,諸城率先探索出新的路徑和模式:城區和小城鎮是城鎮化載體,農村社區也是。以中心城區為龍頭、13個鎮街駐地為支撐,208個農村社區被納入城鎮化范疇。大膽設想,經過10年、2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諸城的部分農村社區能否發展為新型城鎮群?
“新型城鎮化,不僅僅是建制上的城鎮化,更重要的是生產生活方式與城鎮的全面接軌。”諸城市委書記陳汝孝分析說,“我們創新推行農村社區化發展,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打下了基礎,但不能人為地建208個城鎮。農村社區還將繼續聚集融合,這一過程要和產業發展、聚合居住、公共服務結合起來,是個系統工程,也是長期的過程。”
此前,諸城借力同濟大學等高等學府科研力量,為城市的成長發育畫出前瞻性藍圖。自2007年起,三個街道駐地外遷,原27個鄉鎮合并調整為13個鎮街,空間規劃總體面積達408平方公里。
激活內生動力——
一“城”托起工農兩頭
在《山東省城鎮化發展綱要(2012-2020)》中,諸城被列入率先發展成為大城市的9個縣級市之一。
生活在大城市,這樣的夢想對45歲的王正欽而言,似乎還有點遙遠。在諸城大源社區,他的容貌舉止沒有改變農民本色——將自家的4.8畝土地流轉出去后,他在面積4500畝的大源園林剪枝、拔草,成了一名現代農業的產業工人。
王正欽所在的大源社區,有苗木種植的傳統,但是一家一戶零星分散,收入不高。大源社區黨委書記趙玉霞介紹,社區組織老百姓進行土地流轉,重點發展生態園林產業,到目前,共流轉整理土地6600多畝。將分散土地集中起來后,吸引了大源建筑有限公司來此經營園林苗木,1100多位農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不知不覺中,他們在諸城的“城市夢”中扮演了助力者的角色。
在城鎮化過程中,農民不能是發展的利益犧牲者,而要成為新型城鎮化的最大收益者。工業化和城鎮化,并不意味著農業和鄉村的凋敝。諸城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是重要基礎,農民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王正欽算了筆賬,將承包的土地流轉,在大源園林當工人之后,收入是過去的近五倍:一方面,每年每畝地能收入600至800元的土地租金;另一方面,當園林工人,每月新增2000元左右工資。一年下來總收入增加30000多元。收入多了,消費也跟著上了臺階,今年家里新添了一輛北斗星汽車。
“龍頭企業+生產基地+社區居民”的模式,是諸城市建設農業園區的一種主要方式。而在十里社區,通過成立特種動物養殖專業合作社,以“社區+合作社+社員”的模式實現資源優化組合,2012年出欄水貂657萬只,實現銷售收入15.6億元。諸城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以這兩種經營模式,構建起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目前,全市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280家,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350家,土地流轉總面積達到35.7萬畝。
城鎮化應是一個雙贏的過程,在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路子上,城鎮化具有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一“城”托起工農兩頭。
提升功能品位——
從硬件到軟件的一體化工程
在農業社會,人們“逐水草豐美而居”。今天,對城市生活方式的向往,是推動農民從村莊走向城鎮的更深層次動力。
5月4日下午,78歲的高永春和新鄰居們打牌散場。他和老伴居住的辛興社區聚合區,與城市現代化住宅無異。住上樓房后,高永春的新鄰居多數仍是一公里外堯村的老鄉鄰。促使他下定決心搬離堯村老宅的原因有很多:聚合區的樓房價格合適、居住干凈、用水方便、冬天有暖氣……
在諸城,像高永春一樣住進聚合區的農民有6000余戶,已建成的聚合區可以安置社區居民近萬戶。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且有一定規模的聚合區15處。
農民向往城市生活的舒適與便利,日漸成熟的社區服務功能構成農村社區最大的向心力。諸城在打造“兩公里公共服務圈”的基礎上,梯次實施城鄉社區服務中心改造提升工程,將教育、醫療等基本便民服務和相關政務服務納入社區服務中心,設立社區為民服務大廳和服務窗口,建立“一個中心對外、一個窗口受理、一條龍服務、一站式辦理”的為民服務新機制,推進了城鄉社會保障、就業服務、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住房保障一體化,提升了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被確定為全國創新社會管理服務典型培育地區。
農村社區要與城鎮生活接軌,實現全域一體,從硬件到軟件需要長效投入,錢誰來出?除市級財政給予補助之外,鎮街挑起社區配套設施資金投入的擔子。諸城市創新做法,改革市、鎮財政體制,將鎮街屬企業的稅收和納稅額在1000萬元以下的市級企業稅收全部留歸鎮街,為鎮街財政輸血。財政支持穩固有力,基礎設施建設在農村社區全面跟進。目前全市自來水通村率達100%,鎮街供熱面積166萬平方米,鋪設燃氣管道540多公里,所有鎮街、社區都建設了污水處理設施,建成了“社區集、鎮運輸、市處理”的生活垃圾處理體系,初步實現了城鄉道路、供水、供氣、供熱、治污、信息等基礎設施的一體化,讓農村居民享受到了跟城里人一樣的同質生活。
人口城鎮化率低于土地城鎮化率,這一現象在全國普遍存在。目前,諸城市全市城鎮建成區面積達到104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53.9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以戶籍為標準的人口城鎮化率遠低于這個數字。市長張洪全坦言,借助農村社區平臺,讓農民就地城鎮化,是諸城現階段因地制宜探索新型城鎮化道路的一種探索和嘗試,但未必就是發展路途上最終的選擇。從硬件到軟件,要消弭城鄉之間的差異,真正實現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均等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