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落井女孩”失蹤已經十天了,至今杳無音信。人沒有找到,肇事井蓋的責任歸屬、事故如何善后也未見消息。但當地某些部門卻透露出急于讓事件淡出公眾視線的心思,別說不回應事件責任歸屬,即便有補救措施,也不愿被關注。追求被遺忘,個中思量令人費解。
歷史積弊不妨礙亡羊補牢,多頭管理不是救援不力、遲遲不明確責任主體的借口,倘若抱著鴕鳥心態等待熱點事件逐步冷卻,期待該負的責任也一同冷卻,可能只會使“發展的問題”變成“問題的發展”。
南方梅雨將至,夏季汛期不遠,切莫讓行人“步步驚心”,更不要復使花季生命凋零在下水管道。
從本報記者對幾個城市的采訪看,各地的措施不可謂不詳盡。但井蓋卻依然不能讓公眾放心滿意,除了落實情況,恐怕還折射出城市管理中的一種選擇性思維:井蓋問題工作量大,頭緒紛繁復雜,屬于典型的“老大難”問題,短期難以見成效,同樣出一份力,不如其它工作彰顯成績。
不過,雨果說“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井蓋何嘗不是城市的名片?事涉公眾生命安全,關乎民生福祉,豈能如梁山泊英雄聚義,排座次、分先后?從這個意義上說,相比于高聳入云的摩天大樓,匍匐于馬路上的小小井蓋落實好“少丟快補”,更能體現城市管理水平;相比于氣勢磅礴的開發園區,管理好看不見的下水管道也不失為執政為民的好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