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000年建成開放的西安阿房宮景區即將拆除,說,它為各地方興未艾的“造景熱”敲了一記警鐘。就像我們祖先為我們留下的眾多長壽的建筑園林一樣。
2000年建成開放的西安阿房宮景區即將拆除,新華社就此報道說,它為各地方興未艾的“造景熱”敲了一記警鐘。
這一頭頂“天下第一宮”美名的阿房宮景區,占地680畝,耗資2億多元,卻僅僅生存了13年,就要壽終正寢,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令人心痛。如此短命的“阿房宮”,確是一記警鐘,應當警醒為政者認識到“土木之工,不可擅動”,建造景區,必須用心對待,慎重從事,要有長遠的打算,要有科學的規劃,要有切實的監督,不可隨心所欲,想建就建,想拆就拆,讓用百姓的血汗造成的新建筑不是短命而夭,而能活得長一些,永盡天年,該是政績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
我國當今的新建筑量為世界各國之最,每年新建筑面積高達20億平方米,可是,新建筑的平均壽命只有25-30年,“三十而夭”,較建筑物應有的百年之期要短得多。這除了那些“樓脆脆”“樓歪歪”的居民用房外,大多是那些在權力支配下,任意建了拆、拆了再建的公共場館、辦公樓、橋梁以及旅游景區等。短命的“阿房宮”并非個案。
建筑短命,糟蹋了大量社會財富,一些地方主事者并不心痛,反而樂此不倦,其原因不僅是因為浪費掉的不是他們自己的錢財,而且由于如此折騰,能帶來當地GDP的上升。汪洋同志在廣東時就曾批評過這一現象,他說,一個城市,建一座橋,這是GDP;把這座橋拆了,又是GDP;重新再建,再添GDP。就這樣,建了拆,拆了建,在一座橋上得到了三次GDP。據此,要提高我國建筑的壽命,需要政府部門堅持科學發展觀,按科學發展規劃辦事,消除急功近利的沖動,不搞GDP至上的盲目發展,不要這任領導拍拍腦袋要搞這樣建筑,下任領導拍拍腦袋又要搞那種建筑,堅決拒絕建了拆、拆了建的亂折騰。
現在,“阿房宮”的當地政府覺得現有的阿房宮景區屬山寨版,不符合要求,準備拆了它,重建一個全方位展現秦文化及秦代歷史風貎的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但愿能吸取教訓,慎重行事,“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使重建的景區不再短命,擁有長久的生命力,就像我們祖先為我們留下的眾多長壽的建筑園林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