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聞,某鄉明文規定,凡人口不足3000的村,其小學或教學點一律撤并,結果弄得群眾上訪不斷,最后鄉里不得不調整了撤并方案。
近些年,隨著人口增速的放緩和農民進城步伐的加快,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擺上日程。這有利于整合教育資源、提升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按照國家教育部的要求,農村小學和教學點的調整要在保證學生就近入學的前提下進行,在交通不便的地區仍須保留必要的小學和教學點,因為如果過度調整勢必造成學生失學、輟學和上學難問題。
然而,一些地方在實施中未能因地制宜,盲目地搞“一刀切”,對一些不該、不應甚至不能撤的學校也一舉撤并,帶來了一些“撤并后遺癥”:上學距離遠了,就學成本增加了,安全問題多了,一些保留的學校學生人數嚴重超負荷等。
當下,有的地方和單位做決策、辦事情時,動不動就搞“一刀切。”“一刀切”,有的事情可以,象換屆時實行“五個一律”就非常有必要也非常有實效。但是,有的事情未必就可以,象撤并學校一事。想問題、辦事情、干工作,最忌不論青紅皂白“一刀切。”
凡事一刀切,是簡單化、絕對化、庸俗化,說到底是由于違背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其在思想方法論上的根源就是形而上學。一些人之所以奉“一刀切”為靈丹妙藥,熱衷這一套,就是因為他們錯誤地認為,“一刀切”易于操作,簡單省事,是自己富有魄力的表現。其實,凡事“一刀切”,只能是一廂情愿,從一開始就是惰政,其效果只會南轅北轍,不僅害人更誤工作。
十個指頭有長短。既要把握好原則性也要掌握好靈活性,做到二者的完美結合,是干好工作的一個必要條件。怎樣實現二者完美結合,那就得邁開雙腿,向群眾請教,問計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