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新邵縣一張寫有“熱烈祝賀新邵縣成功納入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成為新時期扶貧攻堅的主戰場”字樣的大屏幕宣傳語圖片在網絡上瘋傳,引發媒體熱議。
列入“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為何成為大書特書的政績標簽?有網友說,這是因為貧困縣只是虛名,而其帶來的各項優惠政策卻是實實在在的,這就是為什么有些地方希望“戴帽”,有些地方不愿“摘帽”的根本原因。
前不久,重慶市一位領導干部在一次會議上說,如果官員都把貧困區縣變成要錢的理由,不思進取,不努力改變現狀,最后是誤人也誤國。我們要摒棄為了要錢戴“帽子”的心態,把扶貧幫困的機制體制安排得更加切合實際。這番話直陳貧困縣評定之弊,給以戴貧困縣“帽子”為榮者敲響了警鐘。
數據顯示,從2001到2010年,全國累計投入2043.8億元重點投入到592個貧困縣。這意味著,列入貧困縣名單能獲得巨額的財政支持。從這個角度看,新邵縣進入貧困縣名單的喜悅之情,可以理解。但當地在刷出這個特大標語的同時,反復強調的是“歷盡千辛萬苦,想盡千方百計,通過兩年的艱苦卓越努力的結果”,則難免有就此事進行政績包裝之嫌疑,難怪引起公眾反感。
有網友甚至認為,那種以為有了貧困幌子就可以吃補助了的想法,是不可取的。“成功”納入特困區,難道就意味著進入了國家財政補貼的籠子,就可以繼續等、靠、要,甚至是不勞而獲了?
對于一個貨真價實的“貧困縣”來說,如何脫貧才更值得研究。發展的落后也許有復雜的原因,但遲遲不能脫貧,并不是地方政府值得炫耀的資本。當然,一個地方領導班子在任期內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辦妥,也不可能一下子解決幾十萬人的脫貧,但年年有進步,并在一定的時間內脫貧,這應當是貧困縣官員的奮斗目標。上級部門也應當按目標對貧困縣班子進行考核,不達標者應予以問責。
因此,管好“貧困縣”帽子很有必要。去年被媒體曝光的諸多所謂的“經濟百強縣”,同時還戴著“國家級貧困縣”帽子的報道令公眾記憶猶新。一些地方政府只是在根據自身需要想方設法的套用或鉆營國家政策的空子,當需要申報政績的時候,就向特定的上級部門申報哪怕是充滿水分的GDP,當然是同比大幅增長。
對于貧困地區來說,假若為著人民利益,向上實事求是反映情況,爭取政策項目和資金支持是必須之舉。然而,一些縣官不想通過自身努力真抓實干,而是整天打攀關系的主意,而一旦戴上“貧困縣”的帽子,又在修辦公樓和其他政績工程方面下功夫,而把解決貧困戶問題則撂在一邊,顯然偏離了中央有關扶貧的政策精神。
因此,帶上“貧困縣”帽子的地方,更應強化監督機制,嚴肅追究這些地方領導脫貧工作不到位不達標的責任,追究他們是否浪費了財政補貼的問題,才能回應公眾關切,才能推進地方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