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6年至今,我國扶貧開發政策已走過25年,并經歷三次較大調整。當時確立的貧困縣政策的確成效顯著,但行至今日,貧困縣只增不減,也暴露出已“脫貧縣不愿摘帽”、“爭當貧困縣”等問題。受訪專家建議,貧困縣政策思路應做大調整,取消劃定貧困縣,未來工作著力推進脫貧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人民網9月30日)
國家確立貧困縣政策的初衷,是希望通過扶貧幫助一些貧窮落后地區脫貧致富,縮小地區之間的貧富差距。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項政策對于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有著重要作用,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卻暴露出弊病來。很多地方為了能夠爭取這頂“窮帽子”,不惜采取弄虛作假的方式混淆視聽,甚至不惜舉全縣之財力來攻堅,走后門、跑關系者絡繹不絕。
近年來,盡管國家花費了大量財力、物力、人力和精力幫扶貧困縣脫貧,但貧困縣面孔依舊,“有了帽子不想摘,沒有帽子的積極爭取”,仍是對貧困縣認定現狀最精準的概括。網絡搜索一下便不難發現,“富縣戴窮帽”的問題由來已久。在各省區確定本地“國貧縣”時,樂意戴貧困帽、爭著戴貧困帽已成為一種流行的意識和觀念。2004年,陜西省全省經濟發展排名公布,5強縣中居然有4個是貧困縣,令人咋舌。無獨有偶,號稱“內蒙古第一縣”的準格爾旗,其財政實力甚至超過一個下轄數個旗縣的盟或市,但至今仍戴著“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的“帽子”,享受著各種扶貧優惠政策和扶貧資金的支持。近幾年,貧困縣斥巨資修建形象工程更是經常見諸報端,也因此備受質疑。經濟強縣該不該戴貧困帽,貧困帽是否“終身制”的議論由此引發。
在熱衷“貧困”帽子者眼里,貧困縣并不是經濟社會發展緩慢的標志,而是可以帶來實惠的榮譽。按照規定,由國家確定的貧困縣,國家給予扶貧貸款、以工代賑資金、財政扶貧資金等專項扶貧資金。在教育、招商引資等各個領域,國家都有明文規定的優惠政策。除國家的扶貧專項資金外,還有部門的資金支持,各垂直管理部門可直接向其上級主管部門爭取可觀的資金支持。此外,每個貧困縣都有中央國家機關、大中型企業定點幫扶,以及發達地區對貧困地區的對口幫扶。這些幫扶單位不僅帶來了大量的資金,而且也帶來了貧困縣所急需的技術、人才和項目。至為關鍵的是,貧困縣里出干部,貧困縣的領導干部換得比別的縣勤,有的干了一兩年就提升。老百姓說,我們貧困縣成了領導干部的培訓基地??梢哉f,正是這種巨大誘惑導致“富縣戴窮帽”現象的出現。
現在的扶貧政策越來越讓人感到有一種鼓勵人安于貧困、甘于落后的味道,明顯與扶貧致富的目的相悖,折射出扶貧制度中存在貧困動態監測、評估調整機制滯后等方面的紕漏。已經有專業人士提出,一些地區把保住“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帽子視為政績之一,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方法就是從政策層面取消評定貧困縣,建立進退機制則有利于調動貧困地區扶貧開發工作的積極性,大幅提升減貧效果和針對性。筆者以為,不妨將干部政策與“脫貧”掛鉤。凡在貧困地區工作的或將到貧困地區工作的干部立下軍令狀,限時間改變貧困面貌,貧困帽子未摘之前一般不作調整或提升,改變越是貧困越出干部、越是落后越出干部的不正?,F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