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清理中郡所存在的土壤,不矯正一些官員虛榮的政績觀,即便百強縣評選倒了,還會有“X強縣”評選緊跟而來。
近日,一個名為“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的機構在各大媒體公布第十一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中國中部百強縣(市)”“中國西部百強縣(市)”等評選榜單,其中竟出現17個國家級貧困縣。
明明是貨真價實的窮縣,有的縣窮得“連公務員工資都保證不了”,有的縣窮得“村民靠自掘水池積雨水過活”,卻被披上全國百強縣的華麗馬甲,如此名不副實,不免讓人輕度費解,這是糊弄誰呢?好在,對這種“被百強”的行為,不少貧困縣領導并沒有“戴高樂”——被戴上高帽就喊樂。
沒有“戴高樂”,是明智的。如果說富裕縣爭當國貧縣還有利可圖,比如可以享受財政補貼及政策優惠等。那么,貧困縣戴上百強縣的帽子,就純屬賠本賺吆喝了,該享受的補助可能失去,還得向國家多繳稅金,不過是滿足個別縣領導的政績需求罷了。
這個“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一廂情愿地給貧困縣披上百強縣的外衣,也是一個利字使然。正如貧困縣河南省固始縣統計局一位干部所言,中郡所每年都邀請該縣加入評比,“要求我們購買數十套標價380元的《縣域經濟年鑒》。我們辦公經費都緊張,哪里有錢買書?”猶記得中郡所所長劉福剛曾信誓旦旦地說,百強縣評選堅持三不原則:不收費、不發證、不授牌。不收費,但強迫買書,夠偽善的。
說到中郡所,不免讓人想起已經倒掉的牙防組,同樣是依附權威部門,同樣是拉大旗作虎皮,同樣以斂財為主,斂財方式同樣是先拋出一個糖豆,然后通過不同方式收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個自稱“中國縣域經濟第一所”的中郡所,并未在民政部門注冊,本是“北京中郡縣域經濟咨詢所”,卻對外宣稱“研究所”。牙防組倒了,中郡所還活著,而且活得很滋潤——比如,不少縣市希望提高自己在百強縣榜單上的名次,甘愿繳費。一個愿打一個愿挨,雙方一拍即合,各取所需,官員要名要利要政績,中郡所要銀子。有需求就有市場,這也正是中郡所存在的根本原因。
“中國脊梁獎”已經臭大街了,早已名不副實的百強縣評選還要存續多久?當然,如果不清理中郡所存在的土壤,不矯正一些官員虛榮的政績觀,即便百強縣評選倒了,還會有“X強縣”評選緊跟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