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他們算加班,額外給工錢呢。老媽說,他們的父母也在家盼著呢,哪是多給一兩天工錢的事兒;城里人過年團圓,農(nóng)村人就不想著團圓?我說,咱不去別人也去。老媽說,別人去不去我不管,反正咱不去。父母是3年前才從大連老家到西安來跟我一起住的,雖然以往每年都一起過除夕,卻深知子女離家遙遠的相思之苦。所以,最后我也妥協(xié)了,打算繼續(xù)享受除夕一家人在廚房煎炒烹炸的辛苦與快樂。
這種選擇,在當下似乎有些非主流且“不合時宜”。一段時間以來,我們都把節(jié)假日的商場照常上班、飯店正常營業(yè)視為理所當然,甚至越是火爆,越可以作為“假日市場繁榮”的象征。但“市場繁榮”這枚硬幣的另一面,是大量勞動者尤其是進城務工的服務業(yè)勞務人員,以不能正常休假做出的犧牲,對此我們不能假裝看不見。
至于國人格外重視的“除夕團圓”到底被怎么估計,據(jù)我所知,好一點的,是額外發(fā)個紅包,或年后回家時報銷路費,做點補償;中不溜兒的,是調休幾天,兩相抵消;更差的,則是以“要走就別再回來”相要挾,很多人為了保住這份工作也只能妥協(xié)。
過去我們往往覺得,這是市場調節(jié)的合理結果;反倒是市場經(jīng)濟發(fā)達國家的人,對此會“友邦驚詫”一番。幾年前接待過幾個德國客人,正趕上“十一”黃金周,跟他們擠了兩個商場一家飯店,老外就“少見多怪”地瞪大眼睛:不是法定假日嗎,怎么還有那么多服務員上班,難道他們不休息嗎?很多去國外的友人回來也感慨,在歐洲很多地方考察,晚上和周末才有閑暇到商場逛逛,可除了夜生活消費場所,很多大眾場所到五六點就關門謝客,周末干脆不開門,背后的邏輯是:顧客是上帝,服務員也是上帝,后者不能總是為了前者而“犧牲”得沒了一點自我。
我知道,這種邏輯很多人不接受,說是養(yǎng)懶漢的政策,太奢侈,咱消費不起;又或者會說,節(jié)假日加班才會增加進城務工者的收入。但它至少可以促使我們反思:所謂節(jié)假日加班,不是不可以有,但那應該是一種特例,不到萬不得已,極其特殊的行業(yè),可以沒有盡量沒有;另外一些市場調節(jié)的領域,也不能過于以商家意志為準,不妨多一些溫情選擇,這是社會自我治理的內容之一。即便我們真的很相信市場調節(jié),也不妨多考慮一些:那些服務人員真的可以“自主博弈”做選擇嗎?他們大年夜里的鄉(xiāng)愁、委屈又有誰聽?
我無意于給“繁榮”的假日市場潑冷水,只想對火熱的年夜飯市場提供另一種解讀。我尊重到酒店吃年夜飯的選擇,也更期待除夕的萬家燈火里,都有團聚的歡樂。所以,我更尊重在自家廚房烹飪年夜飯的人,對于那些年三十關門謝客、讓員工回家過年的酒店,也會多一份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