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一份研究報告顯示,近年來,江蘇省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不斷加大推進力度、狠抓各項政策落實,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科學協調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伴隨著城市化的進程,江蘇各城市在加快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化、生活性服務業便利化、基礎服務業網絡化、公共服務業均等化發展的過程中,各種新型服務業態也相應地開始大量涌現。所謂新型業態,即是超越了傳統的組織模式、經營模式、運作模式等,形成了相應的經濟規模,構成了比較穩定的形態。如今在江蘇全省,風險投資、其他金融業、軟件業、服務外包、物流業、電子商務、工業設計、文化創意等許多行業新型服務業態層出不窮,且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
從目前情況看,江蘇的新型服務業態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全新的業態;與傳統相結合的業態;傳統業態升級業態;傳統產業轉型業態;企業經營方式轉變業態等。這些新型業態在原來傳統服務業態的基礎上,經過不斷演變融合和創新發展,將會成長為構建整個江蘇“大服務業”的新生力量和現代服務業的主力軍。從具體的表現形式來看,可以分為三大類。
一是“綜合體”現象。近年來,江蘇城市化和服務經濟的快速發展、服務的專業化催生了多種“城市綜合體”和“經濟綜合體”。“城市綜合體”或叫(特色街區)集大型商業、影城、書城、特色餐飲、交通、體育設施等于一體。這類新興業態,整合資源、制定服務標準,是它們的“殺手锏”;它通過對服務產業鏈的優化整合,使得企業中傳統的檢驗科、人事科、培訓中心、食堂、倉庫、車隊、財務科等等正在慢慢“消失”。
二是專業型服務業態。它又可以細分為電力需求側管理、企業“一站式”后勤管家、物聯網、旅游電子商務平臺、新型投融資活動等形式。以新型投融資活動為例,它可以通過典當行、融資租賃、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電子銀行等新型金融業態方式,提供創新風險投資、信用擔保、快速貸款等新型投融資活動,增強了金融服務集聚程度。
三是現代服務業態。它包括云計算、家庭服務業、現代物流業、現代商業流通業、新型旅游業、樓宇經濟等新型業態形式。以樓宇經濟為例,它是以開發、出租樓宇引進現代服務業和商貿業為重點,體現了集約型、高密度的一種經濟業態,具有產業、人才、信息、稅收和資金的集聚能力。通常一幢高級商務樓所產生的效益,與城鄉接合部7.8平方公里內的經濟效益相當。由于高附加值的產業屬性,樓宇經濟往往也是“納稅地標”。如今在江蘇的蘇州、南京等地已相繼出現了稅收過億元的樓宇。
各種新型服務業態的層出不窮,使得江蘇省的服務業產值也有了較快的增長,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呈現出上升趨勢。2010年全省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40.9%,絕對量為16731.4億元,在全國僅次于廣東。而預計到“十二五”末,全省服務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將會達到48%。
該報告指出,從宏觀層面來看,這些新型業態的主要特征體現在:
綜合性。新型業態的出現主要依靠分工細化和融合兩個路徑,既涉及產業內部各行業之間的交叉滲透,又與其他產業相融合,所包含的內容愈發復雜,表現形式也更加多樣。
動態性。新型業態其要素構成、產業范圍、組織形態和運行模式等方面都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其發展過程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探索創新的過程。
獨特性。新型業態的發展更注重本行業的特點,以形成與眾不同的特色,與原有業態的競爭也促使了其業態獨特性的塑造。由于現代服務業提供的服務本身具有不可分離性、不可儲存性、不可控制性、不可轉移性等特點,使得某些業態擁有區別于傳統業態的獨特特征。
從微觀層面看,這些新型業態的發展呈現出“五化”發展趨勢:
一是組織形態的規模化。這主要表現為:一是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動關系,如:“城市綜合體”就是將城市中的商業、辦公、居住、旅店、展覽、餐飲、會議、文娛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間的多種形式進行組合,并在各部分間建立一種依存關系,形成一個多功能、高效率的綜合體(或特色街區);二是中小型企業的連鎖化擴張、大型企業的集團化發展和超大型集團的戰略聯盟等。
二是經營方式的專業化。主要表現在:一是現代高尖端領域技術的集合,如國際干細胞庫及公共服務平臺,主要致力于各類干細胞的提取、研究、重大疾病干細胞的鑒定、診斷、治療和新藥開發。二是信息技術服務外包、業務流程服務外包和檢驗檢測服務外包的快速發展。
三是資源整合的集約化。主要表現為信息化時代資源要素的優化整合。如云計算,就是將大量用網絡連接的計算資源統一管理和調度,構成一個計算資源池向用戶提供按需服務。
四是空間形態的集聚化。主要表現為不同組織機構在區域的分布會形成空間意義上的集聚。如金融服務的風險投資、快速貸款和財務公司等非金融機構的金融活動,進一步促進了資本經營與金融資本經營的良性互動,為高科技新創公司提供融資,推行農戶聯保貸款措施,幫助企業化解資金制約等。
五是主輔分離的趨利化。主要表現為實施企業主輔分離有利于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進經濟轉型升級,有利于企業內部的研發、設計、物流、服務等業務向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加快產業鏈從生產加工環節向自主研發、品牌營銷等服務環節延伸,加快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