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服務業正青黃不接
如今,大大小小的家政公司遍地開花,家政服務人員的數量迅速增長。家政服務員的出現,使忙碌的城市人卸下了家務重擔,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各地“保姆荒”頻頻出現,說明家政服務業是大多數女農民工在不得已時才選擇的職業,對于出生于80、90的年輕人更是如此。
調查顯示,家政服務業人員的年齡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某家政服務公司的工作人員稱,目前家政從業人員大部分在40歲~50歲左右,20歲~30歲的服務人員僅僅占據了很小的一部分,年輕的家政人員補給嚴重不足,如果不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甚至會出現服務人員的斷層。
當筆者問道:“月薪3000元的家政服務員和月薪2000元的公司職員,你會選擇哪個?”時,北京某高校大學生小田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小田毫不諱言地說:“我來自農村,深知父母供我上大學不容易,畢業后我需要一份看起來還算體面的工作回報家人、面對朋友。”
筆者在大學校園里進行的隨機調查中,超過90%的大學生做出和小田同樣的選擇,僅有少數大學生會半開玩笑的表示:如果工資差距真的很大,可能會考慮從事家政服務這一行業。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家政服務員是一種不太體面的工作,是要看別人臉色行事的下等工作。更有甚者會認為,在這個社會中,家政服務員是最沒有身份沒有地位的人。
打工妹之家的工作人員汪女士認為,目前從事家政服務的人員中,有相當數量的人因為沒有知識、沒有技能,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選擇這一行業。汪女士說:“家政服務業同樣需要特定的技能,而社會上普遍認為‘家政不需要技術、人人都可以做家政’的觀點,是對家政服務業一種很大程度上的誤解。”
汪女士介紹,一個普通家政服務員上崗前需要接受烹飪、清潔、家政、老人護理、育嬰、法律常識等各方面的培訓,而且在家政培訓機構發展較好的上海,家政服務人員大都是需要持有資格執照才能上崗。汪女士說:“走一條專業化、高端化的道路是家政服務業今后的一個發展趨勢。”
由于目前國內家政服務業沒有完善的法律保障,行業規范還沒有形成制度化,以及各種專業培訓機構不健全,使我國家政服務業的職業化道路不十分明朗,導致目前社會上對家政服務存有誤解,認為它沒有技術含量,是人人都可以做的工作。
自計劃生育政策推行二十多年來,作為獨生子女主力的80、90后也已經慢慢地步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這些出生于80、90年代的年輕人,即便來自農村,從小也沒有吃過太多的苦,基本沒有照顧老人和孩子的經驗,而且他們往往擁有比父輩較高的學歷與知識,外出務工的期望值也高于父輩,而吃苦耐勞的精神卻遠不如他們的上一代,不少人不愿干臟活、累活與收入低的活。進入城市的年輕一代打工人員對于自己的生活條件和生活水平的要求更高,他們也希望從事比較輕松而且待遇較好的職業,希望自己能夠擁有更多的自主發展空間和職業成就感。
1986年出生的小鄭,來自河南農村。20歲被嬸嬸帶來城市,最開始跟隨嬸嬸一起做家政服務,一年以后小鄭放棄了家政服務行業成為一家超市的收銀員。“我并不適合那份工作,”小鄭坦言,“因為吃住都要在雇主家里,我感覺很拘束,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說,我喜歡聽音樂,在打掃的時候我可以邊聽音樂邊打掃,這并不沖突,但雇主可能不喜歡。”小鄭無奈的說:“看人臉色是一件很不是滋味的事。我希望自己能有可以支配的時間逛逛這個城市,感受一下城市的氣氛。”盡管做家政服務員可能會掙比做超市收銀員更高的工資,小鄭仍然放棄了,家里人也支持她的決定。“家里人并不指望我一個女孩子能掙多少錢,只是想趁年輕出來開開眼界,過兩年,我想回家開一個蛋糕店,我很感興趣,也看了一些書。”談到以后的打算,小鄭難掩心中的憧憬。
除了薪水的高低,現在越來越多的家政員開始注重環境、家庭是否容易相處等方面,年輕人一代家政服務人員更是如此。打工妹之家的工作人員稱:“由于家政服務業的特殊性,工作比較辛苦而工資普遍偏低以及沒有職業榮譽感,況且社會傳統的歧視觀念依然盛行,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一代寧愿選擇工資比較低的工作也不愿意放棄自己的自由與尊嚴去做家政服務員的最主要原因。”進入城市的新生代打工者拒絕干家政,一些年齡超過50歲的家政服務人員漸漸從這個行業“隱退”,使得家政服務業正陷入青黃不接的困境。(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