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全國婦聯宣傳部、中國家庭文化研究會在北京舉行《新生代進城務工者婚戀生活狀況調查發布會》。 十屆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顧秀蓮;全國婦聯副主席、中國家庭文化研究會會長洪天慧;中宣部原常務副部長徐惟誠和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景天魁出席會議并講話。研 究會在京理事、社科研究人員、社會工作者、新生代進城務工者代表以及新聞記者150余人出席了發布會。
《新生代進城務工者婚戀生活狀況調查》是由中國家庭文化研究會組織、華坤女性生活調查中心實施的一項全國性大型調查項目,旨在了解新生代進城務 工者的婚戀生活軌跡和城市融入的各種因素,探討促進解決他們在城市成家立業、和諧融入的社會政策和社會管理創新,為推動農村人口城市化的科學決策和有序進 展提供依據。
洪天慧發布了本次調查的主要數據。
第一部分新生代進城務工者的就業及生活狀況:
——進城務工原因: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出來打工有利于個人發展”,“城里掙錢機會多”;“出來打工能學點技術”。求發展、學技術、多掙錢是他們的主要選擇。
——經濟收入狀況:被調查者平均月收入2147元,普遍超過務工省份/直轄市最新公布的最低工資標準。其中男性月均收入2364.9元,女性月 均收入1968.1元,男性高于女性20.1%。90.6%的被調查者有節余,人均每年積蓄1.2萬元。他們理想月收入為3827.6元。
——頻繁流動的原因:被調查者平均進城務工時間為4.7年。六成在兩個及以上城市務過工,八成換過工作,人均換工作3.35次,換工作最多的達 20次。男性平均換工作3.76次,女性平均為2.93次,女性比男性相對穩定。多次變換工作的主要原因,排在前三位的是“工資比較低”、“沒有發展機 會”和工作“會影響健康”。
——職業發展首選創業:被調查者職業發展意向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成為“創業者”、“管理人員”、“沒想過”、“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只有4.1%的被調查者計劃“回鄉當新農民”。
——打工期間的心態及對未來生活的預期
在回答“在外務工的多數時候,你覺得快樂嗎”問題時,38.9%的被調查者回答“快樂”或“比較快樂”,49.0%的回答“一般”。62.1%的被調查者認為兩年后的生活狀況會“比現在好”,對未來生活表示樂觀。
第二部分新生代進城務工者的城市社會適應度:
——對打工城市有好感,與城里人交了朋友:被調查者對自己所在的城市,總體印象“一般”的占52.3%;認為“比較好”和“很好”的占 37.7%;認為“不太好”和“很不好”的占9.9%。進城務工擴大了他們的交友圈,他們的好友中,有“城里人朋友”的比例為24.8%。農村人和城里人 互相來往并成為朋友,這是促進和諧融入的一個示好舉動。
——對職業身份定位是“外來工”或“職工”, 不愿被稱為“農民工”:被調查者認為自己的職業身份是“外來工”的,占50.9%;認為自己是“職工”的,占30.3%;認為自己是“農民工”的,只占14.0%;僅有3.0%的認為自己仍然是“農民”。
——對社會身份的自我認知是“流動人口”和“新市民”:被調查者認為自己的社會身份是“流動人口”的,占55.3%;認為自己是“新市民”的占21.3%;認為自己是“農民”的,僅占13.0%;還有10.0%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是“市民”。
——最不能接受“看不起農民工”:被調查者不能接受的城里人行為,首選“看不起農民工”(57.9%);其次是“對人不熱情”(18.8%);第三是“生活太浪費”(10.5%);第四是“對人戒心重”(10.4%)。由此可見,對農民工的歧視是他們最不能被接受的。
——城市適應度,多數處于“中等”水平和“較低”水平:在被調查者中,城市適應達到“中等”程度的,占45.5%;處于“較低”水平的,占44.3%;處于“很低”水平的,占5.4%;處于“較好”的僅有4.5%;還有0.2%達到了“很好”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