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霾天的現實,PM2.5知識的普及,給空氣凈化設備行業帶來了久違的“春景”。
根據中國環保設備展覽網在10月發布的報告,近3年來,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等三大城市群每年出現灰霾的天數超過100多天,東莞等地區甚至達到210多天,甚至沿海城市深圳也出現了154天的灰霾天氣。
灰霾天氣讓空氣檢測、空氣凈化類產品一夜走紅。有分析人士指出,“十一五”期間,中國室內環保產業平均利潤率達到28%,空氣凈化器銷售額正以每年27%的速度增長。僅空氣凈化器一個領域,2010年其年產值已達到400億元。預計到2015年,室內環保產業年產值將達到800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朝陽產業。
盡管善于發現商機者會認為,霧霾催火的空氣凈化設備行業,是塊超過千億的大蛋糕,但必須注意的是,當前中國的空氣凈化設備本身并不成熟。近日質監部門對空氣凈化器的抽查也顯示,部分產品并不能達到凈化空氣的效果,反而會產生一定的危害。
需求決定市場,當下空氣凈化器市場增長快速,無疑是由人們對空氣污染擔憂加重、迫切需要改善空氣質量的健康需求所推動。當然,市場為滿足需求而起,但進入市場的產品是否真正具有滿足需求的能力,卻是另外一回事。現在市場上的凈化器產品五花八門,但它們并不都像其宣傳所說的那樣擁有神奇而立竿見影的凈化功效,恰恰說明了這一點。可以認為,當前凈化器市場存在產品亂、宣傳亂、認證亂等諸多亂象,而這些問題對于消費者正在形成的健康需求和由此形成的潛力巨大的市場,無疑都會形成掣肘。
另外,更值得警惕的是,空氣凈化器熱銷的背后是空氣污染的日趨嚴重。對于廣大老百姓來說,增強防護意識,運用一些科技手段抵御污染傷害,的確非常必要。不過,面對污染天頻頻降臨,這樣的“被動防御”只能是治標不治本。
理論上講,空氣“輕度污染”并不影響經濟發展,反而能夠以最直接的形式體現出污染經濟學的因果關系,例如,促使上述空氣凈化領域相關企業獲得商機。然而,據調查顯示,以人均GDP現值估算剩余壽命中因早死產生的損失,保守估計,北京2003年因大氣污染導致的損失為1573億元,相當于GDP的1.16%;而如果以研究得到的生命意愿價值來估算,則空氣污染帶來的損失將達到3.8%。
毋庸置疑,空氣污染將給人們的健康經濟帶來巨大損失,而環境災難引發的連鎖反應誰也逃不掉。如果只是看到由灰霾天氣催生出來的千億市場,而忽視了從根子上治理空氣污染,難免有些舍本逐末。工業革命曾把倫敦變成“霧都”,倫敦用了兩個世紀才使自己變得清明。先污染后治理,是西方文明曾經走過的老路和彎路,作為后起的工業化國家,絕不應再走傳統路徑,中國反空氣污染的戰爭必須打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