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新網的報道說,教育部日前發出通知,對2012年高校自主選拔錄取試點工作進行部署。根據通知,試點高校將事前公布自主選拔錄取招生簡章及招生計劃,在確定參加本校考核的申請考生時,應向學科專業方面表現突出的考生、向扎實推進素質教育的地區或中學、向農村地區中學或考生等適當傾斜。
作為高考制度改革的一項嘗試,自主招生從一開始就被寄予厚望,也因此而備受爭議。不管是針對特長生的特招,還是近幾年實施的校長推薦制,遭遇非議的原因之一,是將農村孩子排除在外。特招所強調的“特長”,或者校長推薦所要求的“素質”,幾乎都與貧窮落后地區的學生無緣。
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致使教育資源嚴重不平等。當大城市的孩子在iPad上開拓視野,在各種國際交流活動中培養素質時,貧窮鄉村的孩子們,可能正為能否吃上一頓午餐、跑十幾里地上學而發愁。
今年高考前,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社會學系2010級的學生進行了一項調查,分析“誰更有可能上清華”。調查表明,2010級清華學生中,農村生源占總數的17%。報告認為,農村生源呈下降趨勢。
清華招辦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入學的3349名大一新生中,縣級及以下中學的學生不到500人。
對此,清華招辦主任于涵曾說,現在高校沒有充分的招生自主權,在招生過程中只能按分數從高往低錄取,在這種招錄體制下,由于農村生源接受教育的條件和擁有的教育資源總體上不占優,因此,進入頂尖高校的機會與城市生源相比不占優。
分數面前人人平等,高校在錄取中似乎沒有多少回旋余地,而學校能夠把握的自主招生,也有拉大“城鄉差距”的趨勢。如,有資格進行校長推薦的中學,大多是城市里的一流學校,進行自主招生的大學,又多是名校。強強聯手的結果是,好大學從好中學里選走了好學生,卻讓農村孩子上名校變得越發艱難。
當然,作為試點,自主招生也在不斷調整中。1個月前就有消息說,2012年,清華大學將在經濟、教育欠發達地區實行新的招生政策,包括投放更多招生計劃,將自主招生范圍擴大至縣級中學和鄉鎮中學,并根據農村學生的特點設置自主招生的方式和內容。
毫無疑問,貧困鄉村的孩子將因此而受益。如此的政策調整,對推動教育公平的作用顯而易見。高校或許無力改變貧困地區教育落后的現狀,卻可以在招生政策上給這些地方更多關照。這當成為所有大學的共識,而不只是幾所名校的特例。
教育部要求高校自主招生向農村考生傾斜的立意也當在此。遺憾的是,“傾斜”尚無具體要求,比如,農村考生的錄取比率應達到多少。這樣的具體規定,并非對高校自主招生權的侵犯,而是為了促進教育公平。盡管5%的自主招生比例并不大,但不妨從此開始,逐步推動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讓更多農村學生有機會上大學、上名校,進而縮小城鄉教育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