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民工子弟學校命運多舛。繼2009年年底因城建規劃遭遇大規模拆遷后,今年6月以來,北京海淀區、朝陽區、大興區等地有30多所打工子弟小學被關停或即將關停。就在幾天前,最新一批打工子弟學校遭遇封門、停水、停電,學生將被分流到政府委托的學校。家長們發現,被分配的新學校并非公辦學校,一些家長認為學校距離太遠,擔心孩子因此失學。(《大河報》8月15日)
“開學了,孩子們的課桌在哪里?”“學校不辦了,我的娃咋辦?”這樣的追問,讓人憂傷悲憤。關閉打工子弟小學,等待孩子們的只有兩條路:一是回老家讀書,繼續當留守兒童;二是輟學在家,過早踏入社會。也許有人說,可以到北京公辦學校讀書,殊不知這幾乎是奢望,誠如業內人士所稱,在北京要上公辦小學,外來務工者得湊齊“五證”,湊齊“五證”太難!
作家雨果說,“多建一所學校,就少建一座監獄。” 無獨有偶,馬克·吐溫也說,“你每關閉一所學校,你就必須開設一座監獄。”兩人的指向明確無誤,讓適齡孩子讀書,接受完整的教育,他們才能學有所成,起碼有可能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公民,而不至于走入歧途。這樣的道理,相關部門不會不懂,為何非要拆掉打工子弟學校?
而對于農民工子弟來說,他們的愿望很卑微,無非需要一個安穩的讀書環境。正如新東方主要創始人徐小平所稱,“今日中國,最缺乏合理教育資源的是什么人?是數千萬民工子弟。數千萬民工子弟,如果他們沒有學可上,流落街頭,或者早早就尾隨他們父母從事艱苦的體力勞動,這個社會永遠不會和諧,事實上只會越來越緊張。”這絕不是危言聳聽。一份來自廣東三大監獄的調查顯示,八成犯罪的新生代農民工在幼年時留守農村無人看管。換言之,他們年少時曾是留守兒童。這委實令人心驚。
此前已有媒體報道,近幾年,隨著北京戶籍學生人數的減少,北京市教育系統寧可合并、減少中學數量,從而保證北京市高考的高入學率,也不愿意招收外地學生。一方面關閉打工子弟學校,另一方面為打工子弟入讀公辦學校設立障礙,甚至寧愿壓縮公辦學校數量,也不讓打工子弟就讀。另外,在教育資源配置上,也不均衡。市區內的公辦學校生源不足,打工子弟集中的城鄉接合部的公辦學校,供不應求。
培根說:“只要維持公平的教育機會,貧窮就不會變成世襲,就不會一代一代世世代代地窮。”打工子弟的受教育權不容剝奪。早在2006年,國務院下發的《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就明確要求,輸入地政府“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而去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再次強調,“堅持以輸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確保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規劃綱要具備法律效力,可為何仍出現打工子弟學校被大規模關閉的狀況?如此行為是不是應該被緊急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