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城市抗災能力的另一面
時間:2011-07-14 09:42:11
來源:新華網
提起抗災能力,人們通常更多想到如何避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如何確保災民生活等內容。但是,3·11地震災害凸顯出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隨著社會工業化、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超大城市承擔的職能更加復雜、重要甚至必不可少。如何在發生自然災害時,在盡力避免人員財產損失的基礎上,努力確保地處超大城市的各類機構,履行其日常承擔的、關系國家命脈和社會運行的政治、經濟、金融和社會文化關鍵功能?這是今后人們思考超大城市防災能力時,必然面臨的重大問題。
超大城市往往是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中心,是諸多政治、經濟金融、社會文化機構的總部所在地,是周邊地區交通中心,承擔著極為重要的社會職能。由于上述職能的重要意義,防災備災已不僅是政府部門的事情,還涉及相應的大批政府和民間企業、機構。
例如,金融證券機構能否繼續營業,已成為應對自然災害時必須考慮的問題。此次地震后,日本三大銀行之一的瑞穗銀行于3月15日出現大范圍系統故障,導致大批ATM和營業網點無法支取現金或處理匯存款,最多時積壓了116萬件交易。當時正是核輻射恐慌最重之際,也是災后現金提取的高峰,但故障使大批用戶陷于措手不及的窘迫境地,造成了相當不利的社會影響。
與之相對照的是,在交通和通訊不暢、電力緊張的情況下,東京證券交易所始終堅持照常運行。雖然東證指數波動巨大,但金融市場“正常運行”一事本身既可避免國家在災后遭受更大的財產損失,又可成為經濟和金融領域的“定心丸”,其意義不容小視。
又如,長期以來,日本廣播電視部門普遍具有一定的防災備災能力,不僅預案齊全,而且設施和裝備多考慮了地震背景,可靠性較高,每有地震和海嘯等災害,都能夠及時做出反應。
在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在城市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此次災害中,日本的主要門戶網站、各媒體新聞網站以及一些知名網絡論壇,發揮了重要的信息傳播和互動功能,為普及救災信息、消除恐慌情緒、受災人員相互交流等提供了重要平臺。
但是,正如一位日本媒體同行對記者分析的那樣:互聯網企業多為新興企業,大多未經歷過重大災難,對于重大災難的認識和準備并沒有“歷經滄桑”的廣播電視部門那樣充分。在此次地震中,這些網站的總部并未受到很大影響,因此發揮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