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災能力我們準備好了嗎
時間:2011-07-14 09:43:06
城市使生活更美好,這是我們共同的期待,但如果不能抵御或減輕自然災害的襲擊,城市何來“美好”?這樣的例子,不必再舉了。
難怪“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要把2010和2011年“國際減災日”的主題都定為:“建設具有抗災能力的城市:讓我們做好準備!”
由此想到我國第二個“防災減災日”的主題“減災從社區做起”。
社區是城市的器官,城市抗災,器官當然要好。所以,提倡減災從身邊做起,動員每個社區的每個家庭、每位成員積極參與防災減災和應急管理工作,關注身邊的各類災害風險,增強防范和應對災害風險的意識和技能,是十分必要的。
不過,更應強調的似乎是:抗災減災從政府做起,從市長做起,從規劃做起,從建設做起。
對此,“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說的很到位,“建設更加安全城市是我們的目標,這需要城市管理者和地方政府做好準備,以應對可能發生的各種災難。市長和當地政府是這次活動的主要目標和執行者。”
這些年,我國極端災害性天氣事件呈頻發多發態勢。抗擊特大自然災害,全民動員當然是一個重要法寶,但從長治久安的角度看,還是要靠各級政府用災難應急預警機制化解,靠城市完善的基礎設施和科技力量緩沖,靠專業的、志愿的和常備不懈的隊伍救援。而這些,首先是政府和市長的責任,是制度的安排,要有法律和資金的保證。
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城市在快速擴張中,抗災的能力卻不斷降低,城市看起來美輪美奐,其實危機四伏。僅僅一場暴雨、一場大雪或一陣大風,就路堵、電斷、“水漫金山”……如遇到更大的自然災害,后果不堪設想。
在一些城市,抗災減災并沒有被放在應有的位置上。比如,地下排水設施建設遠滯后于地面城市擴張。特別是大打“X年大變”的“城建戰役”,往往急功近利地“把粉擦在臉上”,做一些只有“面子”沒有“里子”或只有現在沒有將來的政績樣板,弱化防災減災建設。
有些地方投入很多,成效卻并不明顯,原因之一是缺乏長遠的防災減災規劃。巴黎的地下排水系統屢屢受到褒獎,而最值得贊嘆的是:其總長2347公里的下水道,中間是3米寬的排水道,兩旁是寬約1米的檢修道,全市2.6萬個下水道蓋、6000多個帶編號的地下蓄水池,都是百年前的杰作啊!
安全感是市民幸福感的最主要指標,也是城市的核心競爭力。保增長,離不開平安穩定的環境;保民生,同樣離不開安全的環境。構建城市生命屏障,各級政府應深刻反省這樣一些問題:在以往的災難中,我們付出了哪些代價?因為什么才導致這樣的付出?怎樣才能把未雨綢繆、防患未然落到實處?建設具有抗災能力的城市,我們準備好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