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研究經濟學的,廖大姐是從社會學的角度來重新定義低碳城市化,中國的低碳城市化究竟是什么樣的道路。其實,大家都已經從不同的角度講到城市化的多樣性,講到中國特色城市化的多樣性選擇,我覺得廖大姐從社會學角度提出了兩個重要的問題。
第一個,她特別強調城市化多樣性要注重三個I,即城市化過程中的參與、人性和特色,我們經濟學家的角度講四個I,即infrastructure(基礎設施),investment(投資),innovation(創新),integration(城市之間要融合、要一體化)。但這四個I都不足以去概括剛才寥大姐講的社會學意義上的城市化。只有投資,只有創新,只有基礎設施,而沒有文明,沒有人性,沒有生態,那么這個城市永遠還是在重復,還是在模仿,永遠還是跟在人家后面,也不知道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我們才能超越別人。所以我感受很深的是,寥大姐給我們經濟學家們非常重要的啟示,這三個I非常重要。
第二,寥大姐還給我們經濟學家另外一個重要提醒,那就是,往往我們講城市化的時候,總是講能規劃、能建設、能夠讓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城市化,更多的是著眼于硬件,但寥大姐告訴我們:城市化的過程一定是能分享、能傳遞、能參與、能共建的城市化,不完全是政府的城市化,是大家共同參與的城市化,這樣一個城市化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社會學意義上的城市化。所以從這兩個角度來看,我覺得寥大姐講的根深葉茂的城市化,如果光有硬件,只能去規劃和感受,永遠不能做到根深葉茂,只能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是短暫的、短期的、扎根在表面的城市化。所以我也期待著我們的經濟學家和城市建設者們多聽聽社會學家的意見。謝謝寥大姐,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