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樹名木不僅具有自然生態方面的價值,是歲月流逝、人事更迭的見證,更是城市歷史文化的一種載體。一個缺少古樹名木、只剩下鋼筋水泥的城市一定是單調乏味的。那么,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怎樣保護古樹名木?怎樣將它們化為生態資源?為此,本刊專訪了武漢常青藤生態有限公司董事長、文旅專家、古樹運營專家周會。
《城市化》雜志:什么是古樹名木?你們是怎樣與它們結緣的?
周會:按照國家出臺的《城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所謂的古樹,一般是指樹齡在一百年以上的樹木;名木,一般是指國內外稀有的以及具有歷史價值和紀念意義及重要科研價值的樹木。凡樹齡在 300 年以上,或者特別珍貴稀有,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紀念意義,重要科研價值的古樹名木,為一級古樹名木;其余為二級古樹名木。我司是在探索解決“三農”問題的新途徑中,打造以“社區共享農場”模式為基礎的“三生產業”(生態康養、生態文旅、生態農業)—— 隨州國際銀杏康養谷中與古樹名木結緣的,這里就有三千多年的古銀杏群和兩千多年的古楊柳,全國罕見。大家都知道,隨州千年的古編鐘很有名,但現在千年古銀杏也是這個城市的品牌,而且現在看古銀杏的游客比看古編鐘的人還要多。
《城市化》雜志:在北京的萬芳園我也發現了一棵古棗樹,我把它發到朋友圈,許多朋友看了后,就說到北京來一定要看看這棵棗樹。這或許是一種情結吧?
周會:是的,這的確是一種情結,一般海外僑胞和老人都很喜歡棗樹,因為棗樹除了是名木外,還有一些寓意,例如寓意“早”,意思是無論什么時候,都要比別人早一步;民間里還有一種做法,就是新婚之后,種植棗樹,早生貴子,就連結婚用的被子的四個角,有放上幾顆棗子的習俗,寓意“早生貴子”。“桃三杏四梨五年,棗子當年就賣錢”,棗樹結果也是很早的,這也很符合棗樹什么都“早”的特性,很對得起自己的名字。另外,棗樹的壽命是很長的,有俗語“千年王八百年棗”,棗樹在民間還有一句俗話:“種了棗樹,家里也會有人早樹。”這里的“棗樹”寓意“早樹”,也就是早點成人、成才的意思。
在北京國際大都市能保留這樣的大棗樹是很難得的。因為歷經風雨的古樹名木,是城市歷史的見證和活文物,記載著文明進步,是造物主對這座城市的慷慨饋贈,也是城市性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像北京釣魚臺的銀杏、中山公園的古柏、天壇的古樹群等等都為市民和游客所青睞、為世人所熟悉,也是城市綠色的名片。它們以其特有的風姿體現了城市的厚重,以其豐富的內涵展示了首都的文化。
《城市化》雜志:當前我國城市里的古樹名木的現狀怎樣?
周會:當前,在我國一線城市里,有關部門對古樹名木做了一些統計工作,從數量來說,還是比較可觀的。據統計,目前北京有樹齡在300年以上的一級保護古樹3萬多株,其中樹齡在500年以上的古樹就有5000多株;上海現古樹名木總量為1628株,其中一級保護古樹235株,二級保護古樹1393株;深圳有古樹名木1600多株,其中大鵬新區就有524棵古樹名木,占了全市的三分之一強,所涉及的樹種多達30種。比如,半島古樹中最著名的當屬葵涌辦事處壩光社區517歲的古銀葉樹,經科學家認證,它是世界上現存年齡最大的銀葉樹,在它的周邊,還存在世界上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天然古銀葉樹群落。
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建設工程的增多,受經濟利益的驅使,一些中小城市和鄉村里的古樹名木被破壞的現象時有發生,它們的生存狀況令人擔憂。還有一些不法分子對具有經濟和藥用價值的古樹名木進行掠奪性折枝、采種、剝皮、甚至偷盜砍伐,造成了古樹名木損壞、死亡甚至消失;還有一些建設單位不能善待大樹,擅自砍伐或隨意移栽;城市道路、園林和小區綠化急于出“效果”,從鄉村、山區偷挖、倒賣大樹古樹,但移栽成活率低,因此保護古樹名木的工作任重道遠。
《城市化》雜志:最近我們在羅田上金灣村發現了一棵古樟樹,就號召大家來認養它,于是大家都很積極,林業局的同志知道后也來了,我想這也是一種保護古樹名木的一種方式吧?那么,除此之外,你認為古樹名木該怎樣保護?
周會:這棵樹我看了后,覺得很有特色,這也是湖北最大的一棵古樟樹,很值得也應該好好保護它。但認養樹木不是簡單的掛牌和看管,還要施肥、除蟲、圍欄、安裝避雷針、基本信息采集、生長現狀調查、樹木傾斜情況調查、病蟲害調查以及GPS地理信息采集等,并由此形成古樹名木保護的方案與管理系統。這樣的舉措和細致的工作,才能使那些樹木中的“壽星”與“明星”享受到更多“優待”的權利。同時,在大都市里,要讓認養古樹名木成為一種風尚,讓古樹名木成為更多人發現城市、認識城市、打開城市的一串鑰匙和平臺。
另一方面,要強化古樹名木的宣傳,讓更多市民學會與古樹名木保護進行有效互動。例如,香港特區政府專門為香港527棵古樹名木編制了《古樹名木冊》,并將它們的詳細檔案資料在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網站上發布。上海也專門制定了一部保護法規,在法律上確立了古樹名木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中的地位,推進了法制化、規范化管理。此外,為進一步規范古樹、名木和古樹后續資源鑒定確認工作,在調研基礎上,修改完善了《上海市古樹、名木和古樹后續資源鑒定辦法》和《上海市古樹、名木和古樹后續資源死亡注銷辦法》,這些舉措都是值得其他城市借鑒的。
一直以來,古樹名木保護工作中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古樹保護與建設開發之間的矛盾,尤其是古樹周邊地塊一旦進入建設期,周邊環境隨即發生巨大改變,致使古樹保護常陷于被動,需要進行事后補救。殊不知,保護一株古樹名木,就是保存一部自然與社會發展史書,就是保存一件珍貴古老的文物,就是保護一座優良的種源基因庫,也是保護一種人文和自然景觀,保護祖先留給我們和子孫后代的寶貴財富。
以我司開發“銀杏山居”大院為例,就是保護幾棵古銀杏樹盤活了“30間左右客房的田園民宿 + 200畝地左右的生態農莊 + 1個村域特色的旅游景區”的實戰案例。
該項目的“田園民宿”位于隨州市洛陽鎮龔店村上百塆,原是一處廢棄多年的閑置農宅,經過運作,打造成了一個四星標準的“田園民宿”銀杏山居一號院,這是隨州國際銀杏康養谷一期工程的開端。建成后,效果很好,許多人就是沖著這幾棵古銀杏樹、沖著這里幽美的環境而來的,這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具體實踐。
“大樹底下好乘涼”,古樹名木是上天和祖先賜予我們的一份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在時光的流逝中,一圈圈增加年輪的古樹名木,見證了城市化的發展和變遷。我們要盡全力去保護它們,讓它們繼續作城市化的眼睛,見證中華大地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