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結婚率創近10年新低”、“單身人口超2億”、“超過7700萬獨居成年人”連續登上社交平臺熱搜,再一次掀起全民大討論。
8月15日,民政部正式對外公布《2018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18年全年,我國依法辦理結婚登記1013.9萬對,比上年下降4.6%;結婚率為7.3‰,比上年降低0.4個千分點,創下2008年以來的新低。
據此前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數據,從全國范圍來看,2018年結婚率僅為7.2‰。從不同省份看,經濟越發達地區的結婚率越低,2018年全國結婚率最低的是上海,僅有4.4‰,浙江5.9‰倒數第二,廣東、北京、天津等地的結婚率也偏低。
在此背景下,近年來“空巢青年”一詞走熱,“孤獨經濟”應運而生。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陳友華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認為,我國結婚率持續下降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生育率持續大幅下降,使得現在進入婚育年齡的人口數量持續減少;二是近些年伴隨著人們婚育觀念的轉變,婚育年齡逐漸推遲;第三年輕人有了更多的選擇,結婚意愿在降低。
結婚率創10年新低
時代周報記者梳理民政部近10年的相關統計數據發現,以2013年為分水嶺,自2008年到2018年,結婚率成“倒U”型發展。
2008年,我國依法辦理結婚登記1098.3萬對,結婚率為8.27‰。此后逐年攀升,到2013年結婚登記1346.9萬對,結婚率高達9.9‰,達到頂點峰值,此后開始逐年下降,并在2018年創下10年新低的紀錄。
此前民政部公布的數據還顯示, 2018年中國單身成年人口已經超過2億,獨居成年人口超過7700萬。據咨詢公司歐睿基于官方統計數據的預測,到2021年,中國成年獨居人口將達到9200萬。
與結婚率下降相對應的是持續走高的離婚率,自2002年以來,中國離婚率連續15年逐年上升,從2002年0.9‰升至2017年的3.2‰。《公報》數據顯示,2018年依法辦理離婚手續的共有446.1萬對,比上年增長2.0%。離婚率為3.2‰,與上年持平。
“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解除了人們的后顧之憂,使得婚姻的功能意義大幅度下降。所以一個國家的福利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需要把握好度。”在陳友華看來,家庭是人類社會的基本制度,當家庭面臨挑戰,人類社會就有可能出現解體。如何鼓勵大家結婚生子,確實是一件非常糾結的事情。“對年輕人建立生育與養育成本的社會補償機制,這是必要的。”
考慮建立補償機制
結婚率低帶來的最直接問題是新生兒數量減少。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人口數據顯示,我國2018年全年出生人口1523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94‰。比2017年1723萬的出生人口減少約200萬,為連續第二年下降。同時,2018年人口出生數也創下了1961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利用出生人口數推算,2016年、2017年總和生育率分別為1.674和1.615。世界銀行和OECD組織對中國2016年總和生育率的估算結果為1.624。這離2.1的世代更替水平(實現人口穩定須達到的生育水平)有較大差距。
與此同時,勞動年齡人口也在下降,老齡化程度加深。
與2017年末相比,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減少470萬人,比重下降0.6個百分點;老年人口比重持續上升,其中,60歲及以上人口增加859萬人,比重上升0.6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增加827萬人,比重上升0.5個百分點,人口老齡化程度繼續加深。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2年起,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的數量和比重連續7年出現雙降,7年間減少了2600余萬人。受勞動年齡人口持續減少的影響,勞動力供給總量下降,2018年末全國就業人員總量也首次出現下降,預計今后幾年還將繼續下降。同時,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加重了勞動年齡人口負擔,給經濟發展和社會保障帶來挑戰。
陳友華坦言,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甚至嚴格意義上要追溯到70年代開始計劃生育之時,伴隨著生育率下降,人口預期壽命的延長以及死亡率的下降,我國就已經開始步入少子老齡化進程。
而面對我國目前這一系列問題,陳友華建議,國家要積極鼓勵生育,盡快全面放開對生育的限制,促使生育率在低水平上有所回升。如何鼓勵大家結婚生子,確實是一件非常糾結的事情。“對年輕人建立生育跟養育成本的社會補償機制,這是必要的。”
其次,逐步延長退休年齡。伴隨著教育的擴張,人們進入勞動年齡的時間在推后,這就使得每一個人的實際勞動時間下降,需要贍養的時間更長,也會加速社會保障基金的破產。
最后,適當平衡保障水平。我國現在存在保障過度與保障不足的雙重問題。對體制內職工,特別是對老干部保障過度,對農民保障不足,“中國今后在社會保障改革的方向是去差別化,而不是走差異化的道路。”陳友華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