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德鈞:
原建設部總工程師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主任
《中國城市化質量評估報告》前后經歷了8年,這個過程非常不容易。
首先,從開始到形成第一稿,用了近3年時間。2011年開始拿出評估體系的編寫提綱征求意見,到2011年4月份在提綱基礎上編出征求意見稿,向全國征求意見。再到形成第一個評估體系(試行),這就到了2013年。而后面的5年,我們也一直在做這件事。反復學習領會黨和政府關于提高城市化質量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和要求;認真研究城市化在實踐過程當中一些好的經驗以及存在的問題;對一些重要問題進行反復研究和討論。在這期間,專家研討會開了幾十次。在反復研究基礎上又組織專業團隊,集中精力來編寫起草,同時跟委員會反復交流,又提出一些寶貴意見,形成了今天的中國城市化質量評估體系。
群策群力,讓評估體系更完善
這里面最難的,除了深刻了解城市化質量內涵之外,就是明確指標如何組成,最后形成了5個一級指標、22個二級指標。現在我們又在這個評估體系基礎上,由專業團隊牽頭對全國城市化質量狀況進行了一次評估。這個報告里面有兩部分,一部分是評估體系,一部分是評估結果。現在這個評估報告就要面世了,最后再組織一次專家研討。
我們這個評估目的很清楚,就是想為在中國從事城市化實踐的方方面面,特別是各級地方政府提供一套可以量化的、能衡量城市化質量的指標。把這套指標提供給他們,讓他們可以按照這個來衡量本城市、本地區城市化質量到底是什么狀況。另外,通過衡量可以知道,這個地方城市化質量有哪些薄弱環節,要注意哪些方向性問題。把握好這些東西,明確工作重點,可以在各個方面促進城市化質量的提高。
我們深深地感受到,城市化與社會經濟歷史階段的大變化,是非常復雜的問題。要對其質量進行量化評估非常不容易。經過反復推敲,我們覺得如今已經可以將這套城市化質量評估體系拿出來了。但還是想請各位領導、專家再花一點時間,對此進行研討、評估。包括:評估報告內容能否很好地反映我們的初衷?能不能夠比較好地反映黨和國家對城市化質量提出的要求?符不符合我們國家城市化今天的實際情況?還有,評估體系拿出來之后,對促進城市化質量的提高作用如何,今后在評估過程中哪些問題需要特別注意,等等。希望聽聽專家們的意見,聽完我們心里更踏實。
制定評估體系具體難在何處
第一難,中國城市化是整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一個過程,是農耕社會向城市為主的社會轉變的過程。每到一個節點,都會有一些狀況表現出來。在這種情況下,要確定應該考核什么,考核的突出問題是什么,這是一個難點,因為它總是在變。我們今天所考核的指標,有可能再過五年就不具可比性了。
第二難,中國的城市化可能是全世界最難的,最復雜的,比如說中部、東部、西部怎么放到一起去衡量?
第三難,我們要考核,必須找到指標,這個指標誰能提供?哪一個城市、機構能給?要靠各級政府、靠相關單位,最后統計出來了,我們才能把這個指標做出來。現在,有很多重要的東西政府沒做,沒給指標。比如城市安全,全國各個城市生命線的安全,后來想了很久才把這個指標列上。為什么要列上呢?就是要刺激一下某些部門。因為,我們有多少城市對自己的地下管網是有數的?有的城市就坐在火山口上,哪一天火山爆發都不知道。也有的城市對此進行了摸底。比如山東日照,花了兩三年時間,花了兩三千萬元才把地下管網查清楚,然后定位,然后形成資料。我跟他們說做這個資料很好,很重要,今后一定要把這些資料聯系起來,不要各干各的。
我們搞這個評估一定要有數據,這些評估的資料數據都來自于政府。但假如跟政府緊密聯系做這個事的單位,人家不給你,你沒招,人家現在沒有,你就找不著。再加上前面說的指標始終在變化中,各個時期的重點突出不一樣,政府工作就不一樣。今天專家鼓勵我們,說值得做、應該做,還說我們作為民間機構拿出這個評估體系,是具有引導性,而非強制的,民間說話可以寬敞一點,這個很好。另外,我們現有的評價體系中有很多亮點,大家也都肯定。比如,涉及的各項指標是亮點,因為它突出反映了城市化以人為本的問題。我們要堅持做下去,再做一些小的調整后,就先公布出來。
再接再厲,做好研究落地工作
接下來,我們還要做一些完善工作,起碼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中國城市化發展到今天,在突出“人的城市化”這個方面,跟中央跟政府要求還有距離。因此我們要突出這個方面的問題,引起大家的注意。
第二,我們這一次評估,不是全面地就城市農村一體化的評估,而是重點以城市作為載體,突出城市中心地位來進行評估。我們評估所用的指標要有權威性,要確實能夠拿到這個指標。考慮到現在有些方面是沒有指標的,還有一些指標差異不大的,我們就沒有用。我們這次考核的指標當中有哪些基本考慮,要把這個底數交給大家。我們不是為了考核政府,而是要提出一個具有指導性、引導性的體系,讓大家來認識到城市化發展過程當中,距離以人為本的城市化還有哪些差距,我們應該如何加強這方面的工作。
第三,要突出以城市為載體,以單項排名為主,再考慮區域性排名、副省級城市排名……這樣把我們考核的重點、單項突出出來。另外,把城市的比較做得更科學一些,多做一些梳理工作。我一再說是試行,每次參加會都強調試行,因為城市化確實涉及專業領域廣泛,又是動態變化,我們有些地方力所不能及。
第四,要突出“人的城市化”與城市特色,需要與專家一起研究推敲,比如公共服務的完善問題,如何考慮各個地區的不同情況,體現城市的特點、特色問題,還有由此帶來的我們對權重的設置等,要進一步深化完善相關指標內容。
第五,關于怎么考核,考核以多長時間為一個周期,對此還需要進行研究。看是否能找到某些地方政府進行試考核,最好東部、中部、西部各地區找一個城市,看實踐過程中怎么樣。另外,我們在考核城市化質量過程中有一些重點問題,現在一下吃不透的,可以再進行專題調研,或者是發揮我們專家的作用,做一些相應的調研。這些調研和素材有利于讓我們今后的考核、評估做得更完善。
我覺得總體上分兩步走:一是根據專家意見修改、完善以后,正式發布《評估報告》;二是進一步開展相關研究工作,特別是《評估報告》相關指標的優化、權重等,抓好后續的落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