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住房政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房地產商會聯盟主席、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會副主任顧云昌10月份在相關論壇上表示:現在中國住宅人均1.1套,人均建筑面積大概在35平米—40平米之間。中國住房市場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他指出,中國人均建筑面積現在與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差不多,但發達國家的面積是使用面積或者室內面積,比中國的建筑面積大25%到30%,所以人均面積并沒有到位。
他從城鎮化水平說起:中國現在城鎮化率58%,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42%左右。從42%或58%到基本實現城鎮化的70%,未來還會有多少人進城?房子夠不夠?
顧云昌認為,目前最多是階段性的飽和,拆舊建新還會帶來大量的需求,加上家庭小型化和老齡化,會導致喪偶老人獨居、年輕人一人家庭越來越多。他引用數據說,發達國家一人家庭在15-20%,中國現在是6-7%,未來必然增加住房套數。
他指出:社會上通常用房價收入比來衡量房地產行業是否存在“泡沫”,我國尚無統一計算標準,國際常見的算法是一套中等水平的房子對應一個中等收入家庭的年收入。目前如果把6到7倍作為合理水平,大部分縣級市房價收入比相對合理,三線城市也基本合理,二線城市偏高,一線城市中廣州比較合理,北京、上海、深圳偏高。
他回顧:我國住房制度改革以來,共有6個小周期,平均3年多為一個周期,其中1年半到2年是上升期,1年到1年半是下行期。而房地產市場調控則主要是反周期操作,例如大城市的房價往下走,就用技術引進、人才引進的辦法調節。“我認為調控是短期行為,現在經濟體基本建立起來,以后房地產行業的長效機制也會建立起來。認為未來兩個領域值得關注:一是樓宇經濟,二是涉及美好生活的房產,例如旅游地產、養老地產和健康地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