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人口大省,四川省人口發展狀況,關系其未來經濟發展的走向。另一方面,近一段時間來,四川擬培育省級經濟副中心的計劃亦與人口結構有著明顯關系。
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對近年來四川主要城市的各項數據進行梳理后認為,除經濟、產業等因素外,人口因素亦是城市競爭“副中心”的關鍵衡量標準。
即在目前四川省仍將處于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結構性調整突破困局的大背景下,哪座城市能通過人口轉型發展,推動四川省“人口多 、底子薄、不平衡、欠發達”的基本省情改變,哪座城市即有望成為真正的“副中心”。
人口老齡化挑戰
提升人口城鎮化質量是四川人口發展一個重要課題。
從四川省人口總體結構看,據國家統計局2017年統計年鑒,全國共有4個省的2016年常住人口超過8000萬人。依次為廣東省10999萬人,山東省9947萬人,河南省9532萬人,四川省8262萬人。
但就上述四省的城鎮化率看,2016年河南省和四川省未超過50%。而如果從全國范圍看,截至2016年末,城鎮人口比重低于50%的省市區,亦集中于中西部地區,除河南和四川外,還包括廣西、貴州、云南、西藏、甘肅和新疆。
而根據《四川省“十三五”人口規劃》,2020年全省戶籍人口將達到9374萬人,較2015年增長272萬人;常住人口在2020年達到8498萬人,較2015年增長294萬人。值得關注的是在四川省五大經濟區的人口比重,將較2015年末的結構有所調整。
2015年末,成都平原經濟區、川南經濟區、川東北經濟區、攀西經濟區、川西北生態經濟區的人口占比分別為43.7%、20.2%、25.7%、7.8%、2.6%。而2020年末,上述的比重變化為:45.9 %、18.5%、25.8%、7.2%、2.6%。
這意味著,除川西北生態經濟區保持不變外,其余經濟區的人口比重均有所調整。成都平原經濟區將承擔“十三五”時期的人口主要增長任務,比重較2015年末提高2.2個百分點,川南經濟區則將下降1.7個百分點。
通過對2010年-2017年四川省人口年齡結構的統計,可以發現,應對人口老齡化是四川省“十三五”時期面臨的另一個重大問題。
2010年,四川省60歲及以上的老齡人口數量為1311萬人,2017年達到1751萬人,七年間總共增加440萬人,年均增加62.86萬人,年均增長4.22%,占常住人口的比重提高了4.79個百分點,占常住人口在2017年達到的21.09%。
而進一步的統計結果顯示,2017年四川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量僅次于山東,居全國第二位,占人口總量的比重僅次于遼寧和山東,居全國第三位。由此可見,作為西部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四川省目前老齡人口“數量大、比重高”的特征進一步顯現,而且老齡化發展速度明顯快于全國。
更值得注意的是,農村地區老齡化的現象亦逐漸增長。有統計顯示的2010年-2015年,5年間四川農村60歲、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分別提高了4.61和2.85個百分點,提高速度分別比城鎮快2.04和1.34個百分點。四川農村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不僅比城鎮高,而且增速快,由此反映出農村人口老齡化形勢較城鎮化更加嚴峻。
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認為,在四川省經濟與全國一樣,依然處于轉型升級關鍵時期的背景下,如何破解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緊缺和社會問題,是該省經濟能否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關鍵。更為重要的是,作為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地區,四川省“老少邊窮”地區人口與社會發展進入攻堅期,老齡化尤其是農村人口的老齡化,對于實現精準脫貧將帶來更多的挑戰。
全面二孩改善人口結構
在此方面,兩個關鍵的信號是,外省務工的農民工的持續回流、二孩政策全面放開后的新增人口數量,成為了該省緩解人口老齡化趨勢的一個重要的措施。
如來自四川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0年是四川常住人口數量的一個拐點,常住人口總量減少到8041.8萬人,2000-2010年間累計減少193萬人,平均每年減少19.3萬人。
但自2011年起,四川常住人口總量開始逐年遞增,保持較大增長幅度。2017年四川常住人口8302萬人,比2010年8041.8萬人累計增加260.2萬人,創2000年來四川常住人口總量的新高。其中2011年-2017年各年增加8.2萬、26.2萬、30.8萬、33.2萬、63.8萬、58萬和40萬人,平均每年增加37.2萬人,常住人口規模實現連續7年增加,尤其是2015年、2016年、2017年增加較多。
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認為,四川省人口總量的增加,一個重要的因素是隨著該省GDP總量的增長,人均收入顯著提高,吸引了大量過去在沿海城市打工的人口回流。
但目前,主要吸納農民工就業的四川省部分產業出現了增速下降等問題,因此在未來如何穩定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工就業,是緩解該省老齡化趨勢的關鍵。
同時,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后也取得了明顯效果,2010年-2015年,四川總出生人口478.5萬人,年均出生人口79.8萬人。2015年底國家實施全面二孩政策后,2016年、2017年共出生180.1萬人,年均出生人口達90萬人,比常年多出生10萬以上。
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通過二孩新政是改善四川省人口結構的重要措施。因此根據《四川省“十三五”人口規劃》,“落實全面二孩生育政策新政”被列為“十三五”時期四川省人口工作的首要工作。
但來自四川省統計局的調查顯示,2018年上半年,“全面二孩”政策效果卻有所放緩。從調查的42個村(社區)居委會登記的懷孕人數看,城市、鎮、鄉村三級村級單位登記的懷孕人數較2017年上半年出生人數均有不同程度減少。
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認為,加強教育配套設施的建設和緩和婦女生育和就業矛盾,是進一步刺激二孩出生率的關鍵。如四川省應該健全完善生育保障政策,加強政府扶持力度,給生育家庭提供相對較高的生育社會保障待遇,增設二孩育兒假、減輕二孩母親育兒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
區域人口集聚模式有待創新
具體的城市方面,從2016-2017年四川省主要城市的常住人口變化情況看,各個城市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人口流入情況。
如綿陽市的常住人口從481.06萬人,增長到483.56萬人, 德陽市從352.0萬人增長到353.2萬人。而南充、宜賓、瀘州和達州亦有1萬-2萬人左右的增長。
但從各城市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的數量變化情況看,在四川省經濟總量排名前列的城市中,除成都市常住人口高于戶籍人口外,其余城市均呈現人口凈流出情況。
從2017年末的戶籍人口數量觀察,除成都市外,南充市以732.69萬人排名全省第二,是四川省的人口“次中心”城市。
就人口城鎮化率觀察,6座城市中,僅屬于成都平原經濟區的綿陽市和德陽市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50%。
其中,排名四川省GDP第二的綿陽市,戶籍人口536.82萬人,年末常住人口483.56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1.01%,德陽的戶籍總人口387.7萬人,年末常住人口353.2萬人,城鎮化率51.0%。
而戶籍人口排名全省第二位南充市,城鎮化率僅46.5%,而達州市的城鎮化率最低,為43.92%。
在目前四川省的人口流動模式發生新變化的背景下,上述城市除了要在經濟總量上實現進一步增長外,亦應該重視人口分布與產業集聚、城鎮建設不同步、公共服務資源配置與常住人口不銜接、人口城鎮化滯后于土地城鎮化等問題。
因此,如何推動上述區域人口集聚模式的創新,提高人口城鎮化發展質量是未來四川各大城市競爭提升的關鍵。(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 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