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嘉善縣姚莊鎮桃源新邨社區的中心廣場上準時響起了動感旋律,64歲的社區居民鐘興根愜意地散著步,而老伴則在一旁跳起歡快的舞步。如果是10年前,這時的他才開始收拾地里的農具準備回家。而自從搬進桃源新邨,這位地道的農民便開始了與城里人無異的新生活。
鐘興根的家就在廣場旁6層樓高的公寓里,屋內現代化家電一應俱全。坐在客廳寬大的沙發上,老鐘說:“原來我們一家七口住在展幸村,房子是上世紀80年代造的兩層樓,冬冷夏潮,下大雨時還漏水?!?/p>
眼看城鎮生活的優勢日漸凸顯,與很多人一樣,老鐘“換個活法”的愿望愈加強烈。
機會悄然降臨。2008年6月,嘉興市決定在姚莊鎮試點“兩分兩換”,將宅基地與承包地分開,搬遷與土地流轉分開;以承包地換股、換租、換保障,推進集約經營,轉換生產方式;以宅基地換錢、換房、換地方,推進集中居住,轉換生活方式。
按照政策,老鐘拿出老宅再加上11萬元,到鎮上“置換”了125平方米、90平方米和83平方米的3套公寓。2010年6月,嘉善縣最大的城鄉一體化新社區——桃源新邨一期正式建成,嶄新的聯排房拔地而起,綠樹紅花環繞其間,文衛設施功能完善。同年,老鐘一家搬進了桃源新邨,“家里一下子寬敞了,女兒一家住大的,我和老伴住90平方米這一套,空出來的那套以每月1000元的價格出租。”
截至目前,姚莊鎮已有4000多戶農村居民和老鐘一樣自愿選擇進城集聚。今年6月底,姚莊農房集聚第三期工程打下第一根樁基,接下來符合條件的1877戶農戶將開始確定安置區域,未來全鎮將有75%的農戶搬進桃源新邨這樣的新社區。
不止是姚莊,十幾年間,浙江許多農民像姚莊人一樣實現了就地城鎮化。至2017年末,浙江城鎮化率達到68.0%,高于全國平均水平9.5個百分點。
在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中,浙江始終將著眼點放在“人”上,在城鄉差異較大的居民收入、醫療服務、基礎教育、社會養老、戶籍制度改革等方面下足功夫,成為全國城鄉發展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2008年,姚莊鎮探索“農民帶地進城”的戶籍制度改革,以“生活原則上以社區為主、生產原則上以原行政村為主”的模式,允許農民進城后仍可種原本自家的承包地。
每天清晨,老鐘會騎著電瓶車來到5里外的田地。“自家6畝地,3畝種葡萄,3畝種大棚蔬菜,這幾年收入還不錯?!?老鐘說,今年3畝葡萄能賺3萬多元,“如果是正常年景,應該有六七萬元的收入,去年賣到26元一公斤?!?/p>
下半年,地里閑下來后,老鐘還會到附近的毛豆種植大戶那里幫忙,“采一公斤毛豆一元錢,一天能采100多公斤。”
如今,老鐘的子女不再干粗重農活了,女兒在鎮上一家企業當組裝工人,一個月收入5000元;女婿將承包的8畝地流轉出去,一畝地年租金1200元,之后也要去鎮上的工廠找工作。
62歲的老伴丁全珍從沒想過晚年生活會如此豐富、便捷。早上8時,她拎著袋子出門,步行5分鐘,便來到農貿市場,小區周邊分布著鎮中心小學、幼兒園、超市、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
午飯后,社區的書場里挺熱鬧。落座,起腔,開唱……臺上演員唱著蘇州評彈,臺下近80位老人聽得如癡如醉,丁全珍邊聽邊跟著唱詞輕哼?!耙郧霸谵r村,一旦上了年紀干不動農活,就沒什么事可做?,F在社區活動多,我每天的時間都排得滿滿的?!闭f起現在的幸福生活,她爽朗地笑了。
【記者感言】
改革開放,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
在桃源新邨,家家用的是天然氣,自來水表配備的是遠程智能抄表系統,每個樓道還安裝了門禁系統,各類文娛活動豐富著百姓生活……這里的一切,讓人感覺不到城鄉之間的差異;“帶地進城”的農戶,不用離開土地,或辛勤勞作,或在家門口務工。少有所依,老有所養,正所謂,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10年統籌發展,城鄉的鴻溝正在姚莊日漸彌合。
(浙江在線記者 胡蕓 顧雨婷 縣委報道組 盛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