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雜志報道 城市化委員會榮譽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作為我國水文水資源領域的領軍人物,對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和發展方向有著高屋建瓴的見解。他關于“綠水青山國家戰略——論流域生態建設”的學術報告,近來受到各界歡迎:2017年11月15日,全國暨地方政協人資環委工作研討會在北京友誼賓館召開,王院士與會做該主題報告;此前的11月4日,他在“中國城市及區域環境發展論壇”作了關于水污染的相關報告;11月27日,受九三學社江西省委科技委員會等邀請,王院士前往南昌大學做了同主題的學術報告,南昌大學校長周創兵以及校內外專家和學生共300余人到場聆聽……
王院士還與中信環境技術有限公司、江蘇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合作共建院士專家工作站,并聚焦當下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的難點。他回顧了城市黑臭河治理所采取的三代有代表性的技術手段:
第一代技術是傳統的疏通、種草和養魚,動作大,平均成本約500元/平方米,造成的生態擾動極大。第二代使用的超級細菌吃臟東西很高效,但有些細菌是外來物種,有造成失態失衡的隱患,而且還要經常補充菌群,成本超過200元/平方米。
第三代就是王浩帶領團隊在江蘇宜興市開展的“原位生態修復”技術:以“工具酶”促進水體中原有的二三百種微生物大量繁殖,以消耗水中的氮磷鉀等富營養化物質。“我們在全國進行的300多處實踐表明,修復過程中黑臭水體透明度逐漸提高,陽光透進來了,底泥中的有機物不斷減少,水草開始扎根,一條河就像一個天然的污水處理廠。這項技術可以說領跑世界。”王浩強調,該項修復技術的成本僅45元/平方米,它在處理氮元素方面很突出,但在處理磷元素過剩問題上還有不足,所以從長期看,要降低水中的磷含量,仍需要借助清淤手段。
王院士還介紹了其院士工作站掌握的一些污泥無害化的先進技術:正在研究將污泥放進高溫釜中,經過90分鐘處理后變成生物炭的技術。“這個‘釜’就是一個碳匯生成裝置——在極短的時間里,完成了地球上需要千百萬年才能完成的煤炭生成的過程,其成效堪比營造碳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