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網絡上流傳著一位宿管阿姨的故事: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生公寓27號樓的宿管員徐根娣,有一項“過人的本領”——她認識這幢樓里所有的學生,能叫出全部691名學生的名字,并報出宿舍號、學院、班級和籍貫,甚至連他們有什么興趣愛好,外賣喜歡點什么,女朋友是誰都知道。眼下,年滿55周歲的徐阿姨就要退休,800多名學生在社交網站留言,希望學校把她留下來。目前學校已將其返聘。
細看這位徐阿姨的故事,沒有驚天動地的劇情,沒有感人肺腑的畫面,然而卻讓萬千網友肅然起敬,并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溫暖。這種溫暖,來自她的認真細致、兢兢業業。據報道,徐阿姨會在工作范圍之外,義務為同學們煲湯、縫縫補補,還兼任“編外心理疏導師”,為孩子們排憂解難;她對691名學生的信息爛熟于心,甚至看到學生的背影就能叫出名字……所以,如果在敬業的基礎上繼續刨根問底,我們能看到的是一個“愛”字,是對學生的一份深情。就像她自己說的那樣:“我把他們當自己的孩子,哪有當媽的記不住自己孩子的名字的?”
這樣的“網紅”宿管并非個例。近年來,從中學到大學,常常有食堂大叔、保潔阿姨之類的后勤員工成為“網紅”,讓學生們直到畢業還念念不忘。比如浙江衢州一中62歲的宿舍管理員全大爺,他和徐阿姨一樣,能叫出宿舍樓里所有370個孩子的名字,會“愛管閑事”,兢兢業業確保學生按時就寢;比如著名的“港大三嫂”袁蘇妹,這位在食堂做了44年的阿姨會為學生煲藥、送粥,會為溫習功課的學生預留晚餐,會陪遇到煩心事的孩子傾心交談。香港大學授予她“榮譽院士”稱號,以表彰她的美德和樸素的愛心……
言傳不如身教。其實,學校里所有的教職員工,包括食堂阿姨、宿管大爺、門衛等都是“老師”,他們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教書育人。就像袁蘇妹,被譽為港大的靈魂、“當之無愧的香港大學之寶”;就像全大爺,學生感慨“他的認真負責教會我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人”——他們認真、投入,用心、盡力,不吝付出、不計得失,靠著日復一日的平凡堅守,成了學生們眼中可親可敬的人,也“以自己的生命影響學子們的生命”。
教育是極其特殊的“服務”,我們常說教育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心靈打動另外一個心靈”,就是在強調教育的特殊性。所以,當我們在點贊之余,在向他們致敬的同時,也不妨反躬自省。當前,很多網友調侃,“大學老師基本上是上完課就走人”“畢業了,專業老師都不認識我”……其實,老師怎么樣,學生心中都有一桿秤。要做到“一個心靈打動另外一個心靈”,必須有更多的投入、付出,必須真正的愛崗敬業、恪盡職守,應該像“網紅”宿管阿姨一樣,把自己普通、平凡的工作做到極致,給學生們更多平常、“瑣碎”的關懷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