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日報》9月12日刊文介紹了邯鄲市峰峰礦區區委書記牛穎建利用微信社交軟件辦公的細節,“之前了解基層情況,主要是下去調研走訪或者聽匯報,現在大家都用微信朋友圈了,在這里也能看到許多輿情動態,所以就把‘陣地’逐漸往手機上轉移?!?/p>
區委書記牛穎建受到關注,成為“網紅”,背后的事跡并沒有多么驚世駭俗。他不過是養成了在網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而已。比如,在一次區內道路工程的現場調研中,他被拉進了一個微信群,一天夜里,微信群里一位項目部人員,反映一處市政工程沒有按照技術規范要求施工,偷工減料、工程造假。牛穎建趕緊聯系網友,迅速采取措施,把隱患排除在萌芽狀態。事情看起來不大,可如果不是微信群里反映的問題被及時捕獲和處理,豆腐渣工程也許就蒙混了過去,不知道還會捅出多大簍子。
過去信息不暢,只有靠調研才能發現問題、獲悉民情,現在微信、微博、QQ等網絡社交軟件普及了,很多社情民意、矛盾問題都在網絡吐槽中迅速展現出來。利用網絡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領導干部應該具備的一種基本能力素養。不過,區委書記牛穎建因為能夠較好地運用互聯網服務百姓,就成為“網紅”,成了媒體報道的對象,恰恰說明當下很多領導干部的“互聯網思維”還不夠強,網絡工作能力還很欠缺。
有的干部對網上民情不問不理。老百姓上了網,民意在網上,他卻坐在辦公桌前,沉浸在會議室里,局限于文件材料上,外面發生了什么,老百姓在想什么,一概不知,所以說的都是一些缺乏新意的老話、看起來正確的廢話。以致形成了一種話語體系、思維方式、社會認知的“割裂”。有的干部對網絡民意、輿情被動對待,上級要求了才去關注,被網絡問政逼得無路可退了才去處理,缺乏主動性。當然,也有一些領導干部能夠主動適應網絡生態,了解民情民意,并積極解決問題。
從不問不理,到問了才理,再到主動打理,實際上是領導干部互聯網意識和運用能力的三重不同境界。從公開的報道來看,區委書記牛穎建應該處于第三重境界——把打理30多個微信群當成了分內的工作,在網上直接與百姓打交道,確保自己的手機、微信等各種聯系方式的暢通,方便群眾直接反映問題,而且認真對待、積極解決這些問題。這與一些地方公布的電話“永遠無法接通”不一樣,與一些領導經年累月不回復的“網上信箱”不一樣,與敷衍了事的“×長熱線”也不一樣,展現的是認真了解情況、認真解決問題的誠意。
把微信玩得很轉的區委書記受到熱捧,本質上不是因為他對網絡技術的嫻熟掌握,而是源于那份對待百姓的真心、解決問題的誠意、敢于任事的擔當,這樣的精氣神不僅在網絡辦公中,在現實工作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網紅書記”“網紅干部”應該更多,應該成為一種理所當然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