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西麗: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學院、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博士、副教授
韓西麗,北京大學博士、副教授,歐洲景觀設計學教育聯盟(ECLAS)會員,瑞典隆德大學可持續城市研究室(SUDes Urban Lab, Lund University Experts AB)成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戶外空間與兒童健康、可持續城市設計、城市感知及城市生態基礎設施規劃設計;曾主持完成國家青年自然科學基金“城市鄰里空間特征對兒童感知及戶外體力活動的作用機制41001089”,正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城市空間過濾滲透性對兒童非機動通勤的影響強度與機制研究41471119”,參與國家科技攻關計劃資助項目一項,主持和參與其它縱向及橫向課題共30余項;在國內外專業期刊發表論文30余篇,出版著作《城市感知》一部,編著出版書籍3部,參與出版其他專業書籍6部;曾獲“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ASLA)2005成就獎”、環保部“2012年度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教育部獎勵等獎項。
城市感知的尺度可以理解為人們通過自己的身體對城市空間信息獲取的范圍。讀取城市空間信息的途徑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以及方位感。高質量的城市空間會調動多個感知方面積極的響應,從而引導人們在城市環境中愉悅地生活。相反,低質量的城市空間則具備很少的甚至不具備為市民創造愉悅感知機會的能力。了解人類的知覺及其感知方式與感知范圍,對于各種形式戶外空間和建筑布局的規劃設計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先決條件。
視覺感知尺度
視覺感知范圍較其它感知方式要廣。站立在一處高山的頂端瞭望,你可以看到數百公里遠處的森林、大海及城市。在一個漆黑的夜晚,你甚至可以看到幾十公里外蠟燭火焰閃爍的光芒。人們對于城市空間的視覺感知尺度遠至市域幾十公里范圍內的自然河湖、山體,近至臨街建筑門把手的材料、路人的歡聲笑語。視覺感知在不同尺度上獲取信息的深度和內容各不相同,環境可供性的實現因此而存在差異。例如站在城市的制高點,你可以看到城市所依賴的自然地理環境或者城市的整體風貌、欣賞城市地標建筑以及公園等綠色區域的輪廓及大致范圍、定位自己或者親戚朋友家所在的位置等等,此時,人們往往將城市當做一個完整的物體進行理解、欣賞、品評。
城市之外的空間是無限的,我們在視覺上不能看到無邊無際的空間,只有通過城市形態、城市建成區邊緣、城市外圍的山體、河流、大海、沙漠等自然要素幫助我們用視覺去感知和理解城市與其所依賴的區域空間的關系。隨著觀察點與城市距離的改變,人們通過視覺所獲取的空間信息也隨之改變,例如在10km之外看到的河流是線狀的,然而當你靠近至河流幾十米之處的時候,你會突然發現河面變成了方形或者至少在某個方向沒有觀察到的那么長。中國古詩詞中的語句“遠觀得勢,近觀得形”、“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則來描述觀看山脈因位置和距離不同所看到的山體的特征不同,揭示的就是這個道理。利用自然地形或者人工建造的城市“高地”,可為市民提供大尺度的視覺感知城市的機會。
場地尺度的感知永遠存在。無論我們身處何地,無論視覺感知的尺度有多么遠和寬廣,無論在什么樣的視覺感知條件下,腳下和身旁的空間始終在我們視線范圍之內。例如,當你站在愛丁堡的城堡山上去欣賞整座城市,你可以看到十幾公里之外的入海口;但同時,你所站立的廣場以及身體所依靠的城垛的材料、地面的鋪裝紋理以及城堡建筑門窗上的金屬構件等等清晰可見。當你在北京的景山之頂欣賞故宮及北京城的時刻,你腳下的石材鋪地、身旁的柏樹同樣構成你的視覺感知內容,而且是你進入場所首先獲取的視覺信息,在此場所,場地尺度的感知也許不是你此行的主要目的,卻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人們的視覺焦點往往在場地、城市和區域尺度的景觀之間瞬時地、自由地轉換,繁瑣過度或者過于粗糙的場地設計都會干擾和減弱人們對大尺度環境的感知效果。
大尺度的城市感知機會不是只能靠提供城市“高地”來實現,在日常生活的城市街道上行走就能感知到城市郊區的自然風景聽起來有些過于理想,不過,這樣的生活期望也可以通過城市設計來實現。位于英格蘭西南部的古羅馬風格的巴斯市則是最好的案例之一,該市被譽為英格蘭最美麗的城市。整個城市依自然丘陵河谷而建,行走于城市街道之上,映入眼簾的景觀總是具有豐富的層次,精致溫暖的石材鋪地、鮮花盛開的街頭種植架、談笑風生的行人,街道盡端茂密的樹叢、遠處城郊依山而建的聯排住宅、郁郁蔥蔥的山林以及山與天空的分界線,豐富美好的視覺信息令人心醉。
與大尺度的視覺感知相比,城市空間的復雜性定義了它在大多數時間提供給使用者的是中小尺度的視覺感知機會,這種特征隨著城市規模的增大而越加突出。日常生活中,只要我們置身于戶外,利用視覺去感知周圍環境則成為必然且時刻存在的活動。有一些場地體驗是積極且有意義的環境感知,如在家門口看到幾米之外的鄰居正在將手拿毛絨玩具熊的孩子放在自行車上的兒童座椅里、清晨自家陽臺里玫瑰花瓣上晶瑩剔透的露珠、五六米遠處街道上騎自行車通過的行人的表情及著裝、十字路口手挽手相互聊天快步通過的情侶、十字路口花紋別致的人行通道、街頭廣場上打太極拳的老年人優雅細膩的動作等等,這些看似平凡的城市信息卻帶給人們一份無比平靜和放松的心情。
由佛羅倫薩市米開朗基羅廣場往西北方向看到的景色,大教堂與亞平寧山脈遙相呼應,多個視覺尺度信息疊加,塑造了一處整合城市與周圍景觀的優質戶外場所。
優秀的城市設計往往能在場地尺度上成功地將數十米甚至更小的觀察距離進行細分,利用室內外的視覺滲透、建筑立面的細節和變化、鋪地的材料與紋理以及植物等景觀元素的組合甚至戶外光線設計等途徑創造出層次豐富的視覺感知機會。
寬馬路的視覺感知
眼睛觀察所獲取的信息隨著物理距離的增加而減少。當我們身處一條擁有八個以上車道的城市道路的時候,人們感知街對面的信息十分有限,街道兩側空間之間的聯系也減弱,只能看到街對面樓房的高度、風格和輪廓,而沿街商店櫥窗內的商品、建筑及鋪地的材料和質地、行人的著裝、容貌及表情、樹木花草的種類等細節信息通常被川流不息的汽車所吞噬。同理,在兩條各自擁有八個車道以上的道路交叉口,人們在交叉口等紅燈時對周圍的城市空間和市民戶外生活信息攝取也十分有限。寬大的城市道路破壞了人們感知城市空間的機會,視覺感知信息的缺失嚴重影響了道路空間的使用質量。寬馬路界定的是破碎化的沿街使用空間,這也是新都市主義規劃思想不贊賞寬馬路的主要原因。
在幾千年的城市建設中,多姿多彩的街道生活是城市的靈魂和魅力所在,然而在許多現代城市,街道逐步被道路所取代,街道所提供的視覺服務因為汽車的主導而變得越來越單調和喪失細節。為了滿足道路上開車的駕駛員的信息獲取需求,一層沿街商店的店名、廣告牌上的字體及圖像變得越來越大,行人在街道空間的使用中被邊緣化。
夜晚獨特的視覺感知
區別于鄉村,夜晚豐富的戶外生活是城市的一大特征。因為光線的限制,人們在夜晚能看清楚的距離較白天大大縮減。從遠處眺望城市,夜晚的城市更像是一個由來自于窗戶、路燈及廣告牌等閃爍的光點組成的龐然大物。只有在霓虹燈的幫助下才可以欣賞到那些地標建筑的基本輪廓。
然而,夜晚縮短的可視距離卻創造了一種不同于白天的光影效果,例如在皎潔的月光下,中國人形容夜晚的洞庭湖比白天的洞庭湖更美,“八百洞庭湖遼闊無邊、風平浪靜,湖水清澈見底。月光照著湖面上,波光粼粼、銀光閃閃,就像一面巨大而又神奇的銅鏡,它和月亮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皎潔的月光照到周圍的群山上,就像是月光給它披上了銀紗,美麗、寧靜、和諧的洞庭,怎么不值得我們流連忘返”。這些對于夜晚湖水山色的描寫,暗示著在夜晚,人們的視覺感知距離雖然縮短,但感知的內容和效果卻很獨特。城市也不例外,夜晚為人們體驗城市環境創造了一種別樣的條件。
英國巴斯市某街道一側的視景,遠處的城郊聯排住宅輪廓線、坡屋頂低層濱河住宅及近處的戶外咖啡座、行人及石材鋪裝地面,這些元素從多個尺度豐富了人們的視覺體驗,并塑造了一處令人欣喜、獨特的城市街道空間。
在場地尺度,夜晚人們對于城市空間細節信息的獲取多數發生在大約10m-15m范圍之內,超過這個距離,讀取地面的鋪裝材料、紋理,行道樹的種類,街道上行人的音容笑貌等信息變得非常困難。當然,這里是指在大多數城市夜晚人工燈光照度的情況下,夜晚時分的足球比賽現場或者賽馬場、演出場地的情況另當別論,那里通過高強度的照明燈來擴大觀眾們的視覺感知范圍,光亮覆蓋整個場地,從而使得觀眾可仔細欣賞自己所喜愛的球員、賽馬或者表演者的一舉一動。在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環境中,人工照明成為人們傍晚在戶外活動的基本條件,可以根據場所活動的需求塑造出或明亮、或朦朧幽靜的燈光氛圍。比如在北京展覽館廣場夏天的傍晚,遠處俄式風貌的展覽館建筑輪廓在燈光下點亮,人們匯聚在朦朧的燈光下跳舞,而并不用擔心舞步拙劣被人嘲諷,周邊零售小吃、小玩具的流動車上都掛了明亮的點燈,吸引了許多孩子來挑選商品。這種環境氛圍區別于白天而更加獨特,塑造出別樣的城市感知機會。夜晚設計師對空間的把握變得更加主動,可以借助燈光去展示那些我們想看見的城市空間元素,營造我們所希望看到的光影效果和生活氛圍。
速度與視覺感知
對于城市空間視覺感知尺度的了解,有利于幫助我們去評判和取舍環境的可供性,從而將我們的建設項目布置于最能實現其價值的位置。人的通行速度對視覺感知內容及質量有很大的影響,與5km/h的步行速度不同,在城市駕車(平均30km/h)和騎自行車(平均10km/h)的情況下,環境中一些小尺度的細節設計則難以被感知到。許多城市道路中央綠化帶種花擺花的例子也能揭示這個道理。在許多城市,城市主干道通常選擇三塊板的斷面形式,機動車道中央設置或寬或窄的綠化隔離帶,種花和擺花多數情況下選擇放置于道路中央,由于城市主干道上的機動車通行量往往很高,多數情況下只有當汽車行駛于內車道的時候才能看到種植于中央的花卉,然而,內車道的行駛速度正常情況下在40km/h-60km/h,車內人員觀賞這些花卉種植,看到的是一片模糊的色帶,只有在堵車、且恰好在內車道的情況下,司機才能有機會欣賞一眼綠化帶上的植物,不過這個概率很小。綠化工人精心種植、搭配出來的花卉沒有被人們觀賞。換個做法,如果將花卉種植于人行道兩側會創造出更多的觀賞機會,因為行人以5km/h的速度移動,既能辨別花草的種類,欣賞花卉鮮艷紛繁的色彩和精心打理的形狀、也可隨時駐足細賞花瓣的質地和色彩,甚至湊近去觸摸和聞其香味。花卉的可供性和價值才會得到實現,當然維護也更加便利。
路燈、櫥窗內的商品及燈光下的廣告牌是人們在夜晚可以清晰辨認的對象,細部環境信息如建筑及路面鋪裝的色彩和質地、行人的表情和著裝等則較為模糊(瑞典隆德市步行街)。
汽車對城市空間所提供的視覺服務的干擾還涉及到建筑設計。對于駕車者而言,速度使其無法感知并欣賞高層建筑外立面上的精美裝飾及細節,這也是導致建筑立面越來越失去細節的諸多原因之一。然而,對于步行或站立于建筑一旁的人來說,這些精致的細部設計卻意義非凡。建筑的底層部分尤其是首層立面及室內外空間是人們日常頻繁通過時主要的觀察對象,要實現人和城市的真正對話,行人視覺感知范圍內的所有空間細節會更加重要。在此,以一個實際建設項目做進一步闡釋。在一座工廠辦公樓的立面設計過程中,工人們偏好拱型窗戶,由于資金有限,投資者最初決定將拱型窗戶設置于三樓,試圖讓60米外城市道路上的那些駕車者感受廠房的獨特設計。經過一番視覺可供性的討論之后,最終一致同意將拱型窗戶移至一層。如果放置于三層,平均以大于40km/h-50km/h的速度行駛的汽車駕駛員難以感知到60m之外的建筑細節,方形和拱型窗戶的視覺感知效果差異很小。然而,對于每天來往于一層窗戶旁的本廠職工以及在室內辦公的工作人員來說,拱型窗戶將提供更好的視覺感知機會,其圓潤的形式使得室內外視覺聯系的感知更加生動,無論是由窗外休息聊天的員工、樹木、綠籬、座椅組成的畫面,還是室內由坐在計算機前編寫文件的同事或是圍坐在會議桌前開會的場景,拱形的邊界使得被勾勒畫面的內容更加生動優美。(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