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西麗: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學院、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博士、副教授
張光明: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信息中心
一座環境友好、宜居的城市,是指用身體去感知并能獲得美好體驗的城市。人類對于外在環境的評價與感覺緊密相聯,在城市之中,所有類別的感知同等重要。在城市空間的體驗中,視覺常常最先發揮作用,而真正讓我們記憶深刻、觸動心靈的場所,一定是那些能提供豐富感知機會的場所。與視覺等淺層感知能力相比,聽覺、嗅覺、觸覺以及味覺具有更強的環境記憶力,舒適、美好的城市空間總能調動人體多個感知方面積極的響應,引導人們在其中快樂的生活。不過令人感到遺憾的是,現代城市規劃缺少對人的聽覺、觸覺和嗅覺的關注和研究,現代許多城市空間的建設更像是一場視覺盛宴,忽略了人體其他方面感知城市空間的需求。
一、感覺與感知
1、感覺與感覺的相互作用
生活于城市,我們每天都在和家人、朋友、同事以及擦身而過的陌生人分享著形形色色的城市空間,我們在其中的行為及活動選擇都是建立在對環境的了解之上。感覺是我們接收環境信息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感覺是指人體感覺器官對客觀環境中的聲音、顏色、氣味、溫度等的主動或者被動接收及反映,如光線引起視覺,聲音引起聽覺,溫度刺激觸覺等等。人對環境的認識和理解開始于感覺,感覺屬于認識的感性階段,是一切知識的源泉,為人類的思維活動提供材料。我們對城市空間的認識以及在其中的行為活動也同樣始于感覺。
感覺并不是孤立的,感覺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在一定環境條件下,人體的各種感覺器官對各類刺激的感受能力都將受到其它刺激的干擾而降低。例如,我們對于廣場上的噴泉水聲的信息獲取會受到過往汽車的噪音干擾而減弱,不過人們會主動地傾向于聆聽積極的水聲而忽略機動車噪音,但這種對于積極聲音的辨識能力會隨著消極聲音強度的提高而下降。此外,不同類型的感覺信息之間也會相互影響,例如當視覺信息與聽覺信息同時輸入時,聽覺信息對視覺信息的干擾較大,視覺信息對聽覺的干擾較小;另外,嗅覺對味覺會產生較強的影響等等[1]。通常情況下,視覺被認為是人們獲取環境中大部分信息的最主要方式,但我們應該認識到,其他感覺在獲取信息方面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
2、感知及感知的綜合性
感知是我們與空間的關系中的核心內容,是一個過程,它建立在感覺之上,是對感覺信息的進一步組織、識別和解釋,從而幫助人們表現和理解環境[3]。感知在感覺之上加入了時間維度,思維與記憶等主觀因素參與其中,并因為個人生活環境背景的不同而具有個性與共性的差異。因此,感知不單單是對環境中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感官信息的簡單總和,而是對環境信息的一種綜合的體驗、理解以及情感投入。
3、感知的時間性
日常生活環境為我們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例如一個久居的市民可以不加思索地在城市穿梭,而一位旅游者則需要時刻關注街頭的標識并依賴手中的地圖。過去的生活經驗往往會形成一種“期待視野”,作為一種積極的近似先驗的意識,極大地影響著人們對環境的認同。環境的整體氛圍,某些局部和細節,只要與“期待視野”相重合,都會很快建立起認同感[4]。
休息座椅造型獨特,人們可采取形形色色的令自己感覺舒適、放松的姿勢使用著這些座椅(法國巴黎市雪鐵龍公園)
在面臨快速城市化及城市更新的地區,人們正親身經歷和印證著這一點,被現代居住小區替代的城中村、被龐大的購物商場取代的購物街、被林立的高樓代替的低矮民居,這些新的城市圖像讓之前的居民在重返家園的時候感到非常失落,人們迫切盼望見到的自己曾居住并長大的房子,想看到那曾經和朋友聚集玩耍的小廣場,但這一切已經消失了。然而,自己曾經常逗留其旁與鄰居聊天的家門口的一顆大樹或者一個燈柱的出現,都會幫助人們連接過去生活的記憶,激發良好的環境意象。
生活習慣及經驗的不同也會導致人們對同一環境刺激做出不同反映。例如一項研究揭示,久居寧靜鄉村的人們反而對于同一強度的城市街道上的汽車噪音的認知程度比久居城市的居民要弱,這一結果揭示了人們對生活經驗之外的事物的感知更多停留在客觀的感覺層面,而對于生活經驗之內的事物則會在我們的感知意識中累積,并支配著我們日后的生活。
戶外生活習慣同樣會影響人們的感知能力,例如‘戴耳機’這個當今 “流行”的社會行為習慣對年輕人的身邊環境聲景感知就有極大的影響,我們針對北京大學學生對校園聲景感知的研究發現,平常極少戴耳機的學生明顯在聲景感知方面強于經常戴耳機的同學,研究揭示了越是積極地將自己暴露于真實環境中,越能更好地培養環境感知力[5](6-韓爽,2014)。
旱噴在炎熱的夏季帶給人們清涼的觸覺感知機會(美國紐約市公園內的旱噴場地)
4、感知的共性與個性
我們對于同一處城市環境的感知往往因為個人的成長環境、知識背景、戶外生活經驗的不同而存在差異。針對城市空間感知的研究顯然不能忽視每一個個體的特征。例如,街道上一處紅色的商店門窗可能令一部分人興奮并激起他們的興趣,卻令一些人煩躁并快速逃離。但凱文·林奇關于城市意象的研究發現,個體意象雖然千差萬別,卻都接近于公共意象,只是在不同的條件下,公共意象多多少少地,要么非常突出,要么與個體意象互相包容[6]。畢竟,對于日常生活環境,同一個文化人群還是有著共同的生活需求與感受。其實,空間本身,也會創造一種環境,一種有利于我們按照我們生活方式來行事的環境[4]。因此,研究總結城市感知的規律是以在大眾喜好和個人偏好之間找到一種平衡點為基本出發點和目標的。城市感知研究的意義也昭然若揭,即重要的是使用者的意義而不是設計師或開發商的意義。
二、感知系統構成
1、中世紀后期與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中定義的環境感知系統
文藝復興時期,人體的環境感知被定義為五種類型,這五種感知形成了一個感知等級體系,按重要性排序依次是視覺感知、聽覺感知、嗅覺感知、味覺感知以及觸覺感知。其中視覺感知被認為是最重要的感知類型,視覺與火、光密切相關,其它如聽覺感知與空氣、嗅覺與空氣濕度、味覺與水以及觸覺與泥土高度相關。該理論將視覺置于感知系統中的核心位置,視覺的重要性在此時期的城市建設中受到了極大關注[7][8]。
2、心理學定義的環境感知系統及可供性理論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杰姆斯·吉普森(James J Gibson)認為感知是一種主動追求機制,而不僅僅是被動的接受器。區別于以上五種相互分離的感知,他將感知分為以下五個系統[9]。
第一, 視覺感知系統:主要受光和影的影響。
第二, 聽覺感知系統:聽覺將人對空間的體驗和理解連貫起來,邀請受歡迎的音效或者拒絕敵意的音效;聲音可以測量空間,進而使人理解空間的尺度。例如,老城區石板路上的腳步聲的回音、教堂鐘聲在廣場上的回音、街道上兒童笑聲及鴿子煽動翅膀的回音、小商販沿街叫賣的回音等等,這些聲音因為適宜的空間尺度而被感知,并幫助人們理解城市空間,并與之建立感情。
第三,嗅覺-味覺感知系統:鼻子、舌頭促使眼睛記住事物。當我們走過一個老城鎮狹窄街道的時候,一個糖果商店的香味讓人想起純真并充滿好奇心的童年。每個城市都有其獨有的味道。蔬菜將肥沃土地的氣味輸送給我們,由熟悉的餐館飄出的香味強化了我們對整條街道的記憶。
第四,觸覺感知系統:觸覺可感知重量、機理、密度、溫度以及三維的物質材料的形狀,例如太陽曬熱的石頭、久經使用而磨光的木質門把手、絲滑的微風等等。
第五,方位感知系統:明確方向及個人所處位置,依賴于視覺、聽覺等其他各類型的感知系統。
三、參考文獻
[1] DeVere,R.,Marjorie,C.,2010.Navigating Smell and Taste Disorders[M].Demos Health, p33-37.
[2] [美]保羅·貝爾,托馬斯·格林等著,朱建軍,吳建平譯,2009.環境心理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p52.
[3] Schacter,D.L.,Gilbert,D.T.,Wegner,D.M.,2010.Psychology[M].Worth Publishers;Second Edition edition.
[4] 盛恩養,2008.空間感知與環境意象的生成[J].新經濟雜志,(8):34-36.
[5] 韓爽,2014.高校學生戶外活動習慣對聲景感知力的影響[D].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p51.
[6] [美]凱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曉軍譯,2001.城市意象[M].北京:華夏出版社,p35.
[7] Pallasmaa,J.,1996.The Eyes of The Skin-Architecture and the Senses[M].TJ International Ltd, Padstow, Cornwall, p41.
[8] Bloomer,K. C.,Moore,C.W.,1977.Body, Memory and Architecture[M].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p33,p105,p107.
[9] Gibson, J. J.,1979/1986. 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M].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Originally published 1979).
城市中一處像山頂一樣供人們眺望和聚集的場所。在此地仿佛只看到天與地,而地平線則是更遼闊的空間的唯一邊界。感受陽光、風,聆聽朋友的聊天聲,觸摸冰涼的冰雪以及品嘗熱湯的香味——豐富的感知體驗強化了該場所的獨特性,并令人難忘(挪威奧斯陸市一處建筑的屋頂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