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環境保護部獲悉,從今年年底開始,我國將禁止24類固體廢物進口,包括廢塑料、未經分揀廢紙、廢紡織原料、釩渣等(7月20日新華網)。我就從食品安全的角度來為禁止電子垃圾的做法叫聲好。
為了躲避本國民眾對污染企業的憎惡,躲避本國的環境保護法,避免本國的天價污染罰款,上世紀80年代以來,重污染產業逐漸由西方發達國家向飛速發展的中國轉移。除了污染產業的跨境轉移,還有一種轉移,就是———直接把垃圾運過來!中國制造業主動將國外的垃圾和廢料作為可回收原材料的廉價來源,發達國家也樂得將難以處理的垃圾出口到中國。
比如,全球80%的電子垃圾,最后流入亞洲,中國接收了其中的90%,穩坐全球最大廢棄物進口國的頭把交椅。當然,中國大大小小的企業,當真把這垃圾當做放錯了地方的寶貝,不遺余力、不計環境成本,粗放生產、提煉和回收,最后,把“寶”運走,將“廢”留下。
我國電子垃圾拆解過程,可謂手段原始,粗暴焚燒、手工破碎、濃酸處理是常規做法,拆解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氣、飛灰、碎片、焚燒殘渣和酸洗廢水等,不經過清潔化處理,采取原始的傾倒方式直接排放,焚燒過程還會產生一系列鹵代二噁英,很多有害物質隨之進入環境。中國的空氣、土壤和水,就在這垃圾的一進一出之間,受到了重金屬污染以及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的污染。
環境是農業安全的倚靠點,農業是食品安全的始發點。現如今,不夸張地說,一些固體垃圾拆解地的環境問題,已然成為食品安全問題的一個引爆點。離開環境談食品安全是無本之木,環境本來是食品安全的盔甲,護其順遂,助其安泰,但是,當環境成為食品安全軟肋的時候,攻其不備,毀其無形。
食品安全中微生物污染導致的食源性疾病,通過強制推廣良好操作規范,還是行之有效的;造假摻毒食品的泛濫,通過治標用重典,治本筑誠信,還是可以立竿見影的,不會有管不住的無能為力。只是,因為環境污染本身造成的食品安全問題,燙手、棘手。
如此想來,還未走遠的鎘米之痛,近在眼前的鎘麥之疼,都屬意料之中。一群勤勞勇敢的人,喊著號子,甩開膀子,大干快上追求好日子,有意無意間做成了一丸毒藥。這群任勞任怨的人,眼睜睜看著自己做的這顆毒藥丸,融化在一鍋香飄四溢的熱湯里。不吃要餓死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吃了擔心被毒死也是無風不起浪。幸好,我們還有“毒物即劑量”出來應付一陣子,這句食品安全風險交流的萬用語,就如電如光如靈丹,來安慰解救我們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的集體焦慮。
當前關于這些固體垃圾拆解地的重金屬和多氯聯苯等的學術研究都表明,不少地區各種環境介質都已被嚴重污染,甚至污染已經影響到拆解地近距離鄉鎮以及下游區域的環境安全,鎘、銅、鉛、鎳、鋅的污染水平都比較嚴重,部分采樣點重金屬濃度是對照區域的成百上千倍,這些重金屬主要來源于電子垃圾酸處理過程。而且,鹵代有機污染物和多氯聯苯的污染也不容樂觀。
最終,所有拆解固體垃圾中產生的污染物,通過大氣、水體、土壤、底泥和植物等介質進入食物鏈,對生態系統中的動物安全和居民健康造成威脅,有的地方的魚蝦田螺水鳥體內的污染物量級比對照區域高三個數量級。更讓人痛心的是污染區的嬰兒,從一出生就處于重金屬和二噁英類化合物暴露所帶來的高風險中,新生兒體內就已經有鎘負荷,母乳中二噁英的濃度還不低。
有種聲音說電子垃圾和廢棄礦渣的國內再提煉,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西方對中國戰略性稀有金屬資源的直接禁運,仔細調查,就知道這種說法完全不成立,廢棄紙張做成紙,真在國內用起來了,廢棄衣物打著小清新的旗號,真有文藝青年在穿,不過,但凡是提取出來的金屬類稀罕物,哪里留得下來,統統都物歸原主重出口了。
平心而論,不可能要求速滑運動員在高速前進的同時,還要具備花樣滑冰的優美,沒有哪個國家能做到速度和姿態兼顧,俱往矣,不必糾結。
所幸我們已經發展起來了,有能力解決環境遺留問題,有魄力停止進口高風險洋垃圾。
最后說一點不算多余的擔心,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此前發布的一份報告中警示,全球每年有高達90%的電子垃圾是被非法交易或傾銷的。明面上的堵住了,暗地里的也要嚴防死守,唯有如此,倚賴優質環境的食品安全,才會有切實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