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爆朋友圈的“共享床鋪”轉眼在北京被查封,在上海陸家嘴商務樓投放的“共享自助休息艙”也因被消防部門認定為“膠囊旅館”而責令經營方立即拆除,成都的“享睡空間”同樣遭遇類似尷尬。近來,看似各種新型載體在共享經濟的大樹上開枝散葉,但冰冷的現實無疑給一些蹭“共享”熱點的企業(yè)當頭一棒。
且不說共享睡眠艙里的硬件設置是否完備、安全是否達標,“共享床鋪”在公共場所的橫空出世,其實并沒有留給公眾足夠的心理預期和緩沖空間。大多數消費者的習慣決定了,與其蜷縮在封閉的太空艙里“露宿”,還不如找家靠譜的旅店正經地休憩一番。在沒有做足市場需求的功課之前,試圖以“共享床鋪”的新瓶裝“膠囊旅館”的陳酒,暴露出商家創(chuàng)意與誠意不足。
繼共享單車、共享雨傘、共享圖書、共享充電寶探路之后,“共享床鋪”剛粉墨登場,就黯然退場,這成為近年來共享模式野蠻生長的一個注腳。
單從分時租賃計費的方式就不難看出,“共享床鋪”的運作其實并不符合共享經濟“陌生人之間閑置物品使用權的暫時轉移”這一初衷。舊產品改頭換面,作為一種游弋在法律監(jiān)管邊緣的“偽新型行業(yè)”,想要搭乘共享經濟的火箭平地起飛,是無本之木。
共享經濟的核心在于激活閑置資源的價值,是新商業(yè)浪潮的風口。一方面共享概念順應了市場發(fā)展和人們對于便捷生活的追求,“輕生活”的隨性體驗迎合了大多數消費者向往的“簡約而不簡單”。另一方面,共享單車的成功,讓市場份額的大蛋糕看似愈加誘人,部分企業(yè)認為只要產品能搭上共享概念的順風車,就能夠在市場競爭中游刃有余,分得奶酪。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產品都具有共享的屬性,企業(yè)一旦蜂擁而上、盲目跟風,玩壞了共享概念,非但難以保障產品質量和社會口碑,反而一把虛火灼傷了公眾養(yǎng)成共享理念的信心。
共享經濟下,凝結創(chuàng)新技術的服務產品,理應有獨特的市場活力,產品要能夠真正凸顯“共享”的深刻寓意。如何依循法律法規(guī),如何適應市場發(fā)展,又如何滿足公眾需求,該怎樣步步為營、與社會規(guī)則相匹配平衡,是留給企業(yè)思考的一個問題。
目前,不妨先洗把降溫的冷水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