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職業教育是迫不得已才吃的“最后一碗飯”,普通高校比職業學校更受歡迎,大學生比技校生更受青睞。然而,近年來,大學生到職校“回爐”現象逐年增多。據報道,在安徽、山東等省份,大學生“回爐”讀職業學校已不是新鮮事。不少職業學院甚至專門開設“大學生班”。
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各種類型、各個層次的多樣化人才。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迫切需要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另一方面,當前高等教育改革滯后于市場化的就業環境,高校“同質化”嚴重,人才培養方式與實際需求脫節,大學生規模較大、結構復雜、供需失衡,“專業就業率低”“沒有技術,好工作難找”“本身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等問題頻現。
就業市場上有這樣一個段子:“本科生滿街跑,技術工無處找”,技校生成為企業眼中的“香餑餑”。從就業的角度考慮,大學生不再端著“天之驕子”的架子,為選擇最合適的就業道路,順應市場需求繼續接受職業教育,值得點贊。從長遠發展來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回爐”職校,主動學習技術,獲得各種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用技能為學歷鍍金,說明職業教育逐漸得到了社會認可,反映了注重技能培養的職業教育適應市場需求的能力更強。
大學生到職校“回爐”并非中國特色。在一些發達國家,不僅學士需要學習職業技能,甚至碩士、博士就業前都必須拿到符合相應崗位要求的職業資格證書。
大學生“回爐”職校,猶如一面鏡子,提供了某種鏡鑒。為適應社會需求和發展需要,不同類型大學在定位上應該具有一定的多樣性和層次性,研究型大學要注重科研創新,教學型大學要注重知識傳授,高職高專教育應注重實踐技能培訓。需要指出的是,提升職業教育,迫切需要營造尊重技工的良好氛圍,培育尊崇“大國工匠”“工匠精神”的良好社會氛圍。同時,加快推進教育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重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的有機銜接,為技能人才打通職業上升渠道和社會發展通道,使接受職業教育的人成為緊俏人才,擁有更高的收入和更體面的生活,從而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成長為“大國工匠”。
實現中國由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歷史性跨越,關鍵在于人才。正所謂,中國需要“千千萬萬擁有較強動手和服務能力的人才”,使“中國制造”更多走向“優質制造”、“精品制造”。實際上,大學作為一種通識教育,并非教育的終點。人一生中需要不斷學習,大學生到職校“回爐”,看似沒“面子”,卻是滿足發展需要的“里子”。實踐證明,大學生“回爐”后,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更有創造力,也更容易取得成就。當然,“回爐”也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不是學了門技術就一定能在行業中“拔尖”,關鍵還在于是否“人職匹配”。每個人都不盡相同,既不能盲目從眾,更不能故步自封,而是應根據自身情況做出理性選擇,依靠自己的努力贏來屬于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