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日報報道,6月14日,遼寧省曝光了一批政府不講誠信、破壞營商環境案例。遼寧省營商環境建設監督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除了亂收費,還有不少缺乏服務意識的行為,“表面看,工商、稅務部門在辦理時都依法依規,卻把企業整沒了。”
去年以來,有關東北營商環境惡劣的問題引發社會普遍關注。有網帖直言一些地方習慣“開門招商、關門打狗”,甚至說“投資不過山海關”。據此前媒體披露,不少為遼寧國企配套的南方中小企業,或撤資回鄉,或轉戰它地,其中不乏血本無歸者。數據顯示,2016年,遼寧省是全國GDP增速唯一負增長的省份。
曾經肥沃的黑土地,為何成為經濟增長的洼地?
這其中,既與遼寧經濟結構偏重、轉型升級滯緩有關,也不排除政府部門的不作為、亂作為,嚴重抑制乃至堰塞了當地經濟活力,扭曲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遼寧省今年在整治營商環境時就發現,個別部門在制定規章、執行規定時“走上限”,在彈性限制內就高不就低,缺乏擔當精神和創新意識,沒有真正站在企業和民眾需求的角度落實政策。
可見,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監管與服務之間的關系,切實優化營商環境,已經成了能否促進經濟發展的關鍵。
市場的發育當然離不開政府監管,但如果缺乏優化服務的意識,依然對民間資本設置過多的禁區,眾多政府部門、特定行業管理部門依然過多干預微觀經濟,甚至依然奉行“吃拿卡要”、“雁過拔毛”的做法,這樣的監管當然與市場脫節,而地方經濟也注定難以振興。
今年以來,遼寧省強力優化營商環境,狠抓“不作為、不擔當、不敢碰硬”的苗頭性問題,曝光“推諉扯皮、失信爽約、敷衍了事”的現象及“為官不為,為官亂為”的干部。到目前為止,已處理破壞營商環境人員666人,公開曝光58人。
這一方面說明遼寧省“壯士斷腕”的決心,但也表明此類問題的嚴重性、普遍性,有待于以更強硬的姿態持續加力,徹底整治。
優化營商環境,首在治吏。無論是不作為,還是亂作為,都意味著權力部門在面對市場時的進退失據。要么是怠政懶政庸政,要么就是暴力汲取市場資源,這些均與市場經濟的準則格格不入。
此番遼寧省既然已經處理了666人,也希望后續能夠全部公開、曝光,如果類似的個案查處不能做到“一體周知”,恐怕難以避免此后出現同類問題。
畢竟,與企業相比,地方政府永遠處于強勢地位。唯有施以強大的壓力,并傳遞到各個環節,才有可能真正產生共振效應,督責各級官員把心思放到優化營商環境上來。
為什么會出現“工商、稅務部門都依法依規,卻把企業整沒了”的情形?癥結還是在于這些部門并非真的“依法依規”,而是在機械地執行法規,并沒有從市場主體的實際出發,為企業提供相關服務。
一個開放、公平、公正的營商環境,是企業的福音,也是民眾的福祉,更是政府行政的重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