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食品安全法經過修法加固,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嚴厲的食安法之一,加強保健品市場監管具有良好的環境。通過完善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規定,加大保健品市場監管執法力度,已是促進保健品行業健康發展、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的迫切要求和必然選擇。
日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保健食品監管工作的意見(征求意見稿)》,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和建議。意見稿規定,保健食品產品名稱不得以保健功能命名,保健食品廣告應重點提示“本品不能替代藥物”,強化保健食品日常監督檢查,嚴厲打擊非法生產、非法經營、非法添加和商業欺詐、虛假宣傳等違法違規行為等。
保健品是特殊的食品。在發達國家,保健品代表著食品消費的升級方向,為食品行業內帶來更高的利潤,政府對保健品和保健品市場的監管,比對一般食品的監管更為嚴厲。中國保健品產業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初,經過多年發展,行業本身取得巨大成績,也為國家貢獻了巨額稅收,假冒偽劣、坑蒙拐騙、欺詐營銷、夸大療效、虛高價格等問題仍遠未解決,有的地方甚至愈演愈烈。
有人形容說,保健品只要吃不死人,警察就不管,食藥監部門即使想管,卻被相應的法律法規拖了后腿。這種說法盡管未免夸張,卻也反映了保健品監管的部分實情。一頭被數不勝數的保健品違規違法個案牽著鼻子走,另一頭被軟弱粗糙的法律法規捆住了手腳,成為一些食藥監部門保健品監管的尷尬寫照。
國際經驗表明,一個國家的人均GDP達到或超過5000美元時,保健品行業將成為食品行業中最重要、最具持續快速增長潛能的產業,甚至成為食品行業的新支柱。同時,一個國家在基本解決溫飽問題之后,以價格計數的保健品消費量,一般可達到全部食品消費量的10%以上。中國去年人均GDP已超過8000美元,全國食品行業年產出更是超過11萬億元人民幣,但去年全國保健品年產業規模只有2000億元人民幣。按國際比對標準度量,中國全年11萬億元的食品行業產出中,保健品產出所占比例不到2%,與5000美元人均GDP門檻上的國際平均水平相比,整整相差了5倍多。這是一組多么讓人汗顏、令人痛惜的數字。
從世界范圍看,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以上時,一個國家保健品市場的年均增速,大體為本國食品市場年均增速的兩倍左右,然而在中國,情形正好相反。按世界普遍水平,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四類群體的保健品消費構成比例約為3:2:2:3,而中國保健品消費群體的構成比例中,老年人占到五成半,其中又有95%是退休老年人。這個群體幾乎人人都有慢性病,他們的退休金在維持日常生活開銷后多少有些結余,花錢買保健品成為他們目前最看重的保健消費。
一些不法分子正是瞄準了老年人這個特殊的消費群體,以各種欺詐瞞騙的手段,昧著良心從他們口袋中“搶錢”,將國內保健品市場牌子做塌做臭,嚴重損害了保健品行業的聲譽。到頭來,重點針對老年人的保健品營銷做成了“一錘子買賣”,不法分子“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相對于年均兩位數增長的食品行業,保健食品市場不斷萎縮。
中國保健品生產環節的市場準入門檻,在世界上屬于最高之列,從開設工廠到產品批文再到上市銷售,保健品生產全過程都須先獲取行政許可。然而,審批之后的日常監管卻堪稱松懈軟弱,一些處罰手段“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對處罰者猶如隔靴搔癢。通過完善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規定,加大保健品市場監管執法力度,已是促進保健品行業健康發展、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的迫切要求和必然選擇。
我國的食品安全法經過修法加固,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嚴厲的食安法之一,“十三五”規劃也將促進保健品行業發展納入“健康中國”行動,加強保健品市場監管具有良好的環境。以國家食藥監總局此次發布《意見》為契機,以專項整治推動建立行之有效的監管新機制,以我國已經具有的發展基礎和水平,保健食品市場必將成為擴大消費規模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