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們在飛機的狹小縫隙中作業,靠的全是手感,肌肉的記憶。”近日,由中航工業首席技能專家方文墨蒙著雙眼展示的“狹小空間的盲銼技術”,以及中國“深海鉗工”第一人管延安展示的維護海底工程的研磨技術震撼了眾多深圳學子,這也是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舉行的“大國工匠進校園”活動的一部分。
提及工匠精神,人們常常會想到庖丁解牛、干將和歐冶子聯手打造龍泉劍等故事,專心致志、精益求精的工匠正在勞作的畫面會瞬間在眼前浮現。近年來,從官方到民間,“工匠精神”被反復提及,一種古老的傳統再次被時代所珍視和喚起。將當代著名的工匠請上大學講壇,也是弘揚“工匠精神”的嘗試與努力。
工匠精神是以極致的態度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們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商家將最好的產品提供給消費者,本來是一種最基本的商業理性和商業倫理,但“工匠精神”之所以被反復提及,正是因為現實與理論之間尚有不小的距離。
日本經濟產業省最近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2016年,中國消費者通過網購等方式購買日本商品的金額首度突破1兆日元,約合人民幣625億元。而另一組數據顯示,一季度訪日外國游客消費額約為9679億日元,其中中國游客貢獻了一大半。日本的商品和服務之所以被追捧,說到底源于其高品質,而高品質的背后,則是工匠精神的支撐。
日本很多中小企業都有非常出色的“工匠”。有家螺絲釘工廠只有五六個人,但能做出大到宇宙飛船、小到顯微鏡上的螺絲釘,工廠雖小,世界聞名。還有一家生產唱片和唱針的工廠,一直維持至今,因為品質卓越,直到今天世界各地的訂單依然飛向這家公司,生產常常超負荷。在日本,不少小蛋糕店、拉面店、壽司店、面包店、理發店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品質也是數十年甚至數百年不變。
這些年來,國內的一些商品質量也有所提升,但客觀而言,不少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依然十分低下,這里邊有技術的原因,但更多的則是與“工匠精神”缺失相關。“質”上不去,光靠“量”是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大量中國消費者手中的鈔票流向了日本企業,也從側面反映出弘揚“工匠精神”的緊迫性和建設高品質市場經濟的必由之路。
前不久,一位名叫陸建新的深圳工程師進入公眾視野,這位堅守一線35年的鋼結構專家,迄今已“累積”了3500米的建筑施工總高度。在陸建新主持參與的項目中,從160米高的國貿大廈到如今的平安國際金融中心,從頂端到底部的垂直度偏差都始終控制在20毫米左右,被稱為“中國摩天大樓鋼構第一人”。而今,像陸建新這樣的工作者越來越受到認可和尊重,時代也需要更多具有匠心的人。
今天,無論是轉型升級還是質量提升,都需要以“工匠精神”為支撐。“工匠精神”也理應成為各行各業從業者的一種基本操守和準則。把分內的工作做好、做精,每一個人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