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人民醫院被砍傷醫生搶救無效不幸辭世,點燃了醫生們積蓄已久的情緒,或發起“黑絲帶”行動,用刷屏的“黑絲帶”頭像表達無聲的憤怒;或義憤填膺地發文追問“陳醫生上了天堂,誰應該進地獄”;或訴說自己從醫中遇到的各種侮辱和危險。這樣的悲劇場景是多么的熟悉,幾乎隔段時間就會重演一次。
然而,醫生們越是有力地表達憤怒,越暴露出自己的無力——除了憤怒,還能怎么辦,拿什么阻止類似悲劇發生在下一個同行身上。
陳醫生被砍成重傷后,醫院竭力搶救卻沒能把他從死神那里拉回來,可想而知,當醫生們救治自己可敬的同事卻無力回天時的悲痛??粗麄兊难凵?,我充滿了恐懼,我擔心以后可能要面對一群因被攻擊而充滿憤怒感的醫生,一群因常被妖魔化而對患者充滿防范的醫生,一群在習慣性的被誤解中沒有了職業尊榮感的醫生。
朋友圈中很多人為陳醫生點蠟燭,為醫生鳴不平,我沒有跟著一起去表達憤慨、同情和敬意,這種表達收效甚微。我厭惡輿論對醫生的態度隨著一些個案不斷搖擺:今天,一個醫生被砍身亡,一片悲情中向醫生致敬;明天,一個患者遇到庸醫導致病情被耽誤,一片憤怒的罵聲涌向醫生;后天,媒體報道了一個醫生因太累而睡倒在手術室地上的照片,“最美”“最帥”的贊譽又涌向醫生;再后天,一個過度醫療事件曝光,又讓輿論急劇轉向對醫生的批判。
醫生們肯定也煩透了這種隨著個案而起伏的情緒。他們不需要浮夸和廉價的“最美”,也不需要難聽和污名的“最毒”,他們需要社會對這個職業公正的評價——正如他們并不希望有什么特別的保護和特殊的待遇,他們希望的只不過是最基本的安全和尊重。
醫生的憤怒不是指向患者,更沒有把患者當成自己的敵人,而是指向暴力傷害。很多人用“醫患沖突”來描述和解釋廣東這起事件——動輒將某個具體事件描述為“醫患沖突”,對這兩個群體不公平,也很容易引發進一步的對立和撕裂。其實,這就是一起嚴重的暴力傷人事件,一起刑事案件。即使砍人者自稱是患者,自稱20多年前找醫生做過口腔手術,可這算什么患者呢?將這種完全沒有一點兒正當性的暴力傷害稱為“醫患沖突”,只會激起群體對立并變成“標簽戰”。一個暴徒作惡,其他患者何辜?暴徒作惡,怎么能讓醫患關系埋單?
醫生的憤怒是寄望于社會對醫生的理解。醫生不是上帝,不可能包治百??;患者不是上帝,不是花了錢就可以對醫生提不切實際的無理要求,不要把“花多少錢都行,只要把病治好”“如果孩子有個三長兩短,我跟你沒完”掛在嘴上?;颊叩搅酸t院,醫生肯定會盡力,但面對生死的自然規律,醫學還有太多的無力和局限。
醫生們不需要悲劇發生后的憐憫,需要的是媒體對這類事件客觀和專業的報道,需要嚴格執法、嚴厲打擊醫鬧,需要衛生行政部門能改變缺位而扮演一個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請先把最基本的安全和最起碼的尊重還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