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8日,我在綜合開發研究院舉辦的“智庫論壇北京年會”上做總結發言時說,因為現在中國到了經濟轉型的拐點,經濟學界、社會各方面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判斷,對目前經濟形勢的判斷和中國中長期發展的判斷都有很多的爭論,有很多不同的意見。我指出,如何看待中國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中長期發展的問題,現在相當一部分研究者還是用傳統的經濟指標來判斷,但現在這些方法在有些方面可能已經不是那么準確、全面和客觀了,或者說已經不能完全解釋我們現在更加復雜的經濟運行狀況了。例如現在很多專家習慣用工業用電量、鐵路貨運量來判斷實體經濟發展的狀況,因這些指標的大幅下降就認為中國經濟現在面臨很糟糕的局面。但是這些指標怎么來解釋互聯網、物聯網、移動終端、智能設備對中國經濟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呢?這些指標怎么能夠觀察和判斷上述新經濟形態使中國經濟發生的深刻變化和中國經濟正在進行的深刻轉型呢?
我在發言中還提到,比如深圳,經濟形勢發展很快,2015年第一季度財政收入增長22.7%,在全國各省市一直保持第一位,但是它的用電量、鐵路運輸量并沒有增長,都是新興產業、移動互聯、智能設備、“互聯網+”帶來的巨大產業變化。而且與國內其他地區相比,深圳實際上更快地實現了產業的升級轉型,給經濟發展帶來了很重要很深刻的變化。而這些,是用傳統經濟指標很難全面準確地觀察和判斷出來的。
我在發言中還講到,現在內地的老工業基地,傳統工業明顯出現產能過剩、產品賣不出去、生產萎縮等情況,企業非常困難。但是我們應該要仔細分析和研究一下,這是單純的生產停滯下滑還是轉型期的一個變化?我們應該研究和關注這個地區傳統制造業下降時,它的新興產業有沒有發展起來;它的互聯網產業、互聯網金融、“互聯網+”的各種產業,尤其是創新的產業有沒有出現苗頭,有沒有在發展。如果傳統產業在下滑時新興產業在出現、在增長,那就說明這個地區的經濟正在發生轉型。中國這么大,中國每一個地區的發展階段都不同,尤其是現在我們國家經濟整個面臨著產業轉型,因此不能簡單地用一種標準來衡量和判斷,更不能只用傳統的經濟分析指標來對整個中國的經濟發展形勢做判斷和下結論。我認為,我們的專家學者一方面要研究現實中的產能過剩、經濟下滑、經濟萎縮,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新興產業的興起。這樣才會更全面、更深刻地認識中國現在經濟的現實和發展問題,尤其是中長期發展問題。
由此可見,在我國一些傳統的支撐力量正在消退、一些新興力量正在成長的新常態下,特別是在新業態、新產業呈爆發式成長的新發展階段中,我們運用傳統指標進行經濟分析和判斷已經遠遠不夠了,用這種方法所得出的結論也已經不全面客觀準確了。我們需要用新的眼光去觀察,用新的思維去分析,我們也需要有新的經濟指標來對這些新業態、新產業進行分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