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在北京市西城區的文昌胡同深處,一間小小的、不起眼的、甚至雜草叢生,可以說有點破敗的房子,剛剛賣出了相當于20公斤黃金的價格。這處僅僅11.4平米的房產,賣出了530萬元人民幣的天價,每平米房價達到46萬元人民幣。賣出如此高價的原因,就因為它是北京最著名的小學之一實驗二小的學區房。46萬的單價,也創造了北京最貴學區房的記錄。(央廣網北京3月3日)
20公斤的價格換來11.4平米的房子,驗證了北京“寸土寸金”的喻言。而單價46萬的房價也意味著,在這地界兒買1平米的錢可以在一個三四線城市買到一套兩居室的房子。
530萬買11.4平米的房子,自然可以有多種解讀。比如,人有了530萬為什么不出國留學?抑或是為什么還上學?抑或是,這樣一個小破屋,到底值不值20公斤黃金的價格呢?但是,事實就是事實,在北京這地方,在一些名校的附近,從來都不缺少天價學區房。
學區房是什么——不客氣的說,它是教育資源尤其是學校師資分配不均的現實標本。長期以來,即便是同一所城市,也有名校與非名校之分,也有重點與非重點之別。本來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公平之事,卻總在現實中異化變味。而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也導致了我國各個城市都出現了畸形學區房以及變態的學區房經濟。靠近學校、靠近名校的房價,永遠都是那么的嘆為觀止。從北上廣深這樣的特大城市,再到大城市,再到三四線城市,甚至到小縣城,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學區房。
對學區房問題,教育部門并非無所查覺。2月下旬,教育部下發《關于做好2016年城市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出實施“多校劃片”,還“欽點”了24個城市的名,要求這些城市所有縣市區100%的公辦小學、90%的公辦初中要實現劃片入學。“多校劃片”,即將原來的一個小區對應一所小學初中變為一個小區對應多所小學初中。這意味著,即便是買了學區房的家庭,孩子也未必在附近學校就讀。
出現46萬1平的學區房,對教育部門試圖通過“多校劃片”政策而降溫學區房房價的做法,構成了很大的挑戰和諷刺。筆者認為,教育部試圖修正不是教育資源的不均,不是讓教師實現輪崗,不是減低對名校的投入,不是加大對偏遠郊區學校的投入,而是修正了“就近入學”原則。從某種程度上講,這是在用一種不公取代之前的最大公平。
就近入學,從來都沒有原罪。問題是,在教育資源嚴重不均的語境里,有些人就近只能上不被認可的學校,管理松散,缺少師資和贊助,操場塵土飛楊;而有些人卻可以享受到當地或全國最好的教育。有些學校沒有體育老師,學生也不知道運動會是個什么東西;而有的學校開運動會可以在鳥巢開,校慶典禮可以在人民大會堂辦……毫無疑問的是,消除這方面的差異,需要平衡教育資源,而不能對之前的公平原則尤其是“就近入學”進行懷疑。
沒有最高,只有更高。在資源不均的語境里,從來沒有最高價的學區房——每一個天價學區房的紀錄,注定了要被打破,這里面沒有底線,沒有上限,只有赤裸裸的不公以及拿錢就可以買到的特權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