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北京市幼升小、小升初教育改革贏得各方點贊:堵住了“條子生”“共建生”,更多普通家庭的孩子享受到了優質教育資源。不過,為了進入這些好學校,很多家庭又購買高價學區房。這幾年房市起伏,學區房卻始終堅挺。一平方米學區房,動輒十幾萬元。北京如此,其他大中城市的許多家庭也面臨同樣的煩惱。(4月3日《人民日報》)
升學政策調整后,“就近入學”成為必須,戶籍與學籍之間的聯系變得更為密切。那些原本片區內就有優質中小學的家庭自然無話可說,不過對戶籍所在片區沒啥名校的家庭來說,無疑是件是件麻煩事。面對高企的房價,一些家庭不得不提前“拼房子”,從而助漲學區房價讓后來者望之興嘆。
“史上最嚴”升學政策固然堵住了后門,讓普通人家的孩子也有機會享受優質教育資源,但背后也潛藏著諸多不公平,學區房終究非普通人家所能承受得起的消費,這不過是變相的“錢擇?!倍选?br />
探究房子因“傍上”名校而出現價格飛漲,既與優質教育資源空間布局的不均衡有關,也與人們的教育理念相關,“誰爭奪到好的教育資源就占據了競爭的先機”。“上不了好小學就上不了好中學,上不了好中學就上不了好大學,上不了好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边@是一條被家長們視為真理的“成才鏈”,使得所謂的優質學校人滿為患,教育帶有了較濃厚的功利色彩。不難看出,只有盡快推進基本教育服務均等化,使義務教育真正成為具有福利性、教育性、公益性的社會事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擇校熱問題。這就需要從多方面尋求突破,著力提高教育存量資源的優化配置。一些業內專家建議,應采取成立教育集團、教育聯盟、“名校+新校”等多種形式,快速提升普通學校的教學水平,倒也不失為應急之策。教育資源均衡化工作不應晚于“就近入學”政策的推廣,只有下決心推進教育資源均衡,才能讓人安心于“就近入學”。
教育的理想是為了理想的教育。既然擇校已成事實,我們就不能再僅僅采取簡單粗暴的壓制或是避而不談,而應正視這種現象。在這方面,日本的經驗和教訓也許更值得關注。日本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政府保證了充足的義務教育經費,使各校教學條件、教學設施達到了規范化,保障了每個適齡學生的教育機會均等,從而實現了“平等教育”。值得稱道的是,上海對于“教育平等”貫徹得相當徹底,不許擇校,不許辦初中部,名額公開透明,全都做得比較完善,有效遏制了小升初亂象。南京市主動打破潛規則,對“擇校收費”加以規范化,規定擇校費不得超過1.5萬元。對于學校所收的擇校費,由政府將這些經費分配到薄弱學校,用來改善學校建設,從而縮小學校之間的差距,擴大學生家長們的擇校范圍。
無論是上海市采取“堵”的方式,還是南京市采取“疏”的辦法,只要貫徹的徹底,執行起來不走樣,都不失為一個較好的處理辦法??梢灶A見的是,如果相關部門能下決心推進教育資源均衡,明確改革的時間表、路線圖,穩定改革預期,也許能給學區房降降溫,也不再讓人們為擇校而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