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托底是去產能提供即期配套,延遲退休則屬于增加養老制度供給彈性之配套。而它們本身既可視為供給側改革的對象之一,亦都是供給側改革必然帶來的邊際成果之一。至少從目前的內外部條件計,二者皆可在“柔性操作”中加以實施。
進入新年,尤其是春節后復工以來,經濟下滑、股市震蕩、人民幣貶值、資本外流、出口萎縮等階段性不利消息接踵而來,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人們對新年就業前景的擔心。其中,去產能必伴生的人員下崗,以及延遲退休有可能加劇就業難度,成為引起擔心的兩大主要焦慮點。
人社部昨天召開新聞發布會,就全社會當下就業現狀及預期走勢,社保制度現狀及改革完善指向作了較坦誠、較系統的介紹和交底,其中,失業托底和延遲退休是人們最感興趣的部分。(相關報道見A3版)
去產能計劃涵蓋到整個“十三五”,全國460余個納入統計監測的行(產)業,多數都存在程度不同的產能過剩。但產能過剩發展到嚴重滯脹狀,再不下決心“洗胃通腸”將整體被“拖死”的行業,則集中于水泥、建材、平板玻璃、重化工、鋼鐵和煤炭六大行業,其中又以鋼鐵和煤炭去產能任務最重。去產能因涉及地方實際利益本就難,又因涉及大量員工失業安置而難上加難。2011年起,去產能即在各地陸續推進,但整體進展明顯落后于政策預期。地方之所以對去產能積極性不高,可不只是簡單的惟GDP至上,而是從中央到地方,誰來為去產能必伴生的巨大成本買單,始終未能予以明確。具體講,去產能最大的兩筆花費,一是銀行壞賬的核銷補貼,再是失業員工安置所涉及的一系列善后支出。
今年鋼鐵去產能,要安置50萬員工,煤炭去產能消化130萬員工,二者合計就是180萬員工需要重找飯碗。這中間涉及轉崗培訓、重新找工作、一次性買斷工齡并續交社會保險、提前退休、企業內退等消化途徑。除提前退休把包袱甩給了社保基金外,其余各項皆需大把資金開道方有柔性操作空間可供實施。中央財政今年為此出資1000億元,如此巨量安排著實讓人驚訝不已。這說明中央政府所擁有的資源調動能力已非同小可,印證中央的確對去產能下了狠心。
能到位1000億元中央托底資金,地方配套資金再想耍賴,空間就會被擠壓。再加入多年很少使用,積累豐厚的失業保險基金及專項就業基金,為180萬失業員工進行生計(活)托底的事兒,應當可做得比較從容、有善和有序。
延遲退休的兩大核心疑惑在昨天得到了明確:延遲退休方案今年內肯定會出臺,在正式出臺前還將走一回公開征求意見的民主程式;延遲退休肯定不會搞一刀切,而且會小步慢進,不會謀求一步到位式的急于求成。
對廣大在一線勞作的藍領勞動者而言,延遲退休在內心肯定不太樂意。但與其說這是個法理性難題,不如說這是個情感必須向現實屈服的問題,而頗為殘酷的現實目前已發展為兩個:
當下就面臨的現實是,人口老齡化速度遠大于養老保險盤子擴大速度,對原本就極不完善的現有養老體制,構成多層面的實質性挑戰。4年前,國內尚可做到每3.3個在崗繳費員工撫養一個退休員工,去年則已降至2.9:1,隨著60歲以上老年人口繼續剛性攀升,養老保險贍養比還將持續下滑,導致養老保險體系的維系難度會越來越高。
現有養老保險基金,已同時出現了省區之間的支付能力失衡,以及部分省區當期的收不抵支。目前從全國看養老金的確尚不存在硬缺口,但“軟缺口”則比比皆是,譬如,雖經連續11年上調,企退人員人均養老金依然處于2200元的超低水平,整整比機關事業退休人員少了2倍,而同期的政府則已使出了“吃奶”的力氣。
縱觀各國,包括比照發達國家,養老金制度的維系難題帶有共性,彼此之間皆因受制于國情而各有難解矛盾與苦痛。就延遲退休一項,發達國家皆被迫采用。雖說其對改變養老金制度的脆弱性起不到治本之效,但畢竟能暫時延緩養老金入不敷出帶來的諸多壓力。
換個角度看,失業托底是去產能提供即期配套,延遲退休則屬于增加養老制度供給彈性之配套。而它們本身既可視為供給側改革的對象之一,亦都是供給側改革必然帶來的邊際成果之一。至少從目前的內外部條件計,二者皆可在“柔性操作”中加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