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之后,中國沿海一些城市出現了樓市“暴動”的場面,朋友圈上到處都在傳各地排隊購房的畫面,一些中介甚至驚呼電話被打爆。據說上海一個項目開盤前的半夜就吸引了近千位購房者連夜排隊,隊伍中居然有人裹著被子。北京、深圳也出現了搶購新樓盤的新聞。
中國樓市將往何處去,是盤旋在所有人心頭的疑問。只有更好的理解現在,才有可能探尋未來的走向。當下房價飆升局面的形成,是由一系列因素推動。
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去庫存列為今年經濟工作的五大任務之一,樓市的基本面因此徹底改變。今年春節前后,相關部委的樓市寬松政策密集出臺:非限購城市首套房商貸最低首付比例降至20%,二套房最低首付降至30%;住房公積金賬戶存款利率從原來按活期和一季度存款基準利率計算統一改為按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計算;購買90平方米以下的唯一住房,其契稅降至房價的1.5%……
應該說,這些政策調整的受惠對象仍在居住型和改善型的需求者,并未突破前幾年確定的范圍,但就其優惠措施密集度來說,是前所未有的。這一系列優惠政策的出臺,對于真正需要購房的人群來說,目前確實是購房的大好時機。
問題在于,所有這些優惠政策,基本上是將一線城市排除在外的,它們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促進三四線城市去庫存。但三四線城市的樓市不見動靜,卻首先引起了一線城市的樓市火爆。因此,目前出現的樓市景觀,充其量只能稱為局部的“暴動”,這種一線“火焰”,三四線“海水”的市場格局,并不能實現去庫存的預期目標。
因此,這種樓市局部“暴動”,需要有關方面冷靜分析原因,并采取必要的對策。
在突然出現的火爆場面的背后,原來受到打壓的投資投機力量可能在這些城市以曲線方式死灰復燃。不管是居住型、改善型的購房者,還是投資型、投機型的購房者,他們之所以會以迫不及待的姿態投入到搶購,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未來的房價上漲仍有預期,但是,這種快速上漲其實已經使這些城市的房價產生了泡沫,當泡沫刺穿,房價下跌的時候,他們很容易以背棄信用,中斷還貸為手段來將風險轉嫁到銀行。金融杠桿的過度使用已經在中國股市上制造了一場空前的股災,政策面上需要防范這種災難在房地產市場上重演。
中國曾經將房地產業作為“龍頭產業”大力扶持,使中國的社會經濟在相當程度上被房地產業綁架,政府成為房地產業的背書者,政策調控也經常會出現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已經深陷于“政策市”的困境,市場規律受到高度扭曲。就去庫存來說,如果尊重市場規律,完全可以通過等開放商不斷的降價來喚醒購房力量,應該說這也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一個政策選項。
但現在由于政策面上出臺了過多的扶持舉措,特別是信貸杠桿的過度使用,開發商降價的動力已經消失,相反乘著這股熱風在不斷提價,而這種效果首先出現在一線城市,這從根本上說,對一線城市也是不利的。北上廣深這些城市目前正在推動轉型,希望以科技創新來帶動發展,但如果房價漲得太快,又會增加就業成本,從而給這些城市的社會經濟轉型帶來不利因素。
樓市局部“暴動”已經為中國敲響了警鐘。多年來房地產調控走過的彎路給我們留下了切實的教訓,中國是一個大國,不同的地區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因此房地產調控必須切實做到因城施策。就一線城市來說,仍然必須切實執行“緊”字當頭的調控政策。而就三四線城市來說,要完成去庫存的目標,則應尊重市場規律,發揮價格這個杠桿的作用,通過推動開發商降價來吸引購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