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站式”養老服務,已陸續在我國一些大城市出現,使這一新生事物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
“驛站式”養老服務,基本共性是有別于養老院模式。其服務特色是讓老年人在家門口享受日間照料、醫療護理、無障礙出行、情感慰藉、老年營養餐配送、法律咨詢等上門服務。這不只是讓養老模式多一種選擇,尤其應該視之為一種全新的有益探索。
從前的養老院模式,就算養老院服務真的像相關機構廣告宣傳上所說的那樣貼心周到,恐怕也難免會讓老年人出現一個心理上的“老年式斷奶期”。我所知道的,有許多老年人提到進養老院,不僅多有不愿,而且甚至于覺得很傷心。這樣的養老模式下,老年人需要告別家庭、離開家人,尤其是離開自己習慣且產生了心理依賴的生活環境,離開家園之際,心情無比復雜,難免生出一種被拋棄感。在照顧老人安土重遷習慣和親近家人等感情需求方面,顯然,“驛站式”養老服務,兼有居家養老的優勢。
最近報道的南京模式,讓人們對這一服務模式無比企羨。除了以小區為依托,實現許多老年人“養老不離家”的強烈愿望之外,主要是借鑒日本模式,引入社會資本,立足于高端服務。比如設在小區內的養老驛站設有理療室、助浴室、活動室、餐廳一應俱全,老人可以在這里長期入住、短期托管。再比如,護理員都是素質高的大學生,超過三成有海外留學背景,能為入住老人提供個性化定制服務。還有,房地產企業盯上了這個新產業,解決了投資動力不足等問題。
這種服務真心不錯,但一說到高端,人們自然會聯想到收費不菲。就連相關企業也坦承,這種服務收費相對較高。而收費相對較高的養老服務,必然有礙老年人實現“養老不離家”的愿望,也難免使這種老年人的心靈驛站服務出現叫好不叫座的結局。有論者指出,南京借鑒的日本模式,目前頂多算是一種不完全式借鑒,只是借鑒了其中企業式養老服務,目前尚無能力“拿來”其政府力量為主的公益模式,社會福利協會志愿組織主導的半公益模式,多少有點令人遺憾。
事實上,公益性、慈善性的缺位,不只是“驛站式”養老的軟肋,也一直是各類養老服務的癥結所在。我覺得中國式養老服務,最需要從傳統的居家養老模式中汲取營養,也是最有條件突破公益性、慈善性的缺位這一瓶頸的。我們有尊老的文化傳統,有長期居家養老的習慣,有世代相傳的家庭養老意識,所缺的或許是公共元素的介入。眼下物質條件大為改善,尤其是房產等資源越來越豐富,居民小區人文環境日漸宜人,大有朝著溫馨家園轉型的潛力。這樣的溫馨家園,不僅不能獨缺養老選項,反而應是通過社區主導、鄰里互助、志愿服務建立養老驛站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