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辦印發《關于簡化優化公共服務流程方便基層群眾辦事創業的通知》,既正視了基層中大量存在的“辦證多、辦事難”現象,又明確提出依托“互聯網+”,促進辦事部門公共服務相互銜接,力求從源頭上避免各類“奇葩證明”、“循環證明”等現象,為群眾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務。
人性不人性,關鍵看過程。之所以存在“奇葩證明”,其一,與部門間的信息壁壘有關,其二,與繁瑣的辦事流程有關。前者讓不同部門,只能站在自身立場上提要求,至于實不實際、靠不靠譜、便不便利,另當別論;后者讓基層群眾來回折騰,該說一句的說半句、該講清楚的很含糊,一來二往,辦事不僅沒效率,而且做了不少無用功。也因此,走進某些政府部門,一旦需要開個介紹信、辦個證明,過程中處處受阻,老百姓多半會叫苦不迭。
鑒于此,這次簡化優化公共服務流程,目的就是方便基層群眾辦事、支持群眾創業。不難看出,第一步是“簡化”服務,這意味著于法無據的過分要求、流程事項,都要予以清理;同時,“簡化”并非“取消”,必備的一定不能少且要清楚地告知群眾如何辦理,絕不能打著簡化服務的旗號,從以前辦事“繞路走”變成“無路可走”。第二步才是“優化”服務,包括升級政務大廳,推行一站式辦理、上門辦理、預約辦理、自助辦理、同城通辦、委托代辦等服務,都在某種程度上滿足群眾辦事的多重需求,提供多樣選擇。
其實,“流程再造”才是杜絕奇葩證明的關鍵。不管是多部門間聯動的流程對接,還是借助“互聯網+”實現信息流程的全網化,都離不開理順辦事流程、打通事項流程、透明行政流程。正如《通知》所提,認真查找現行公共服務流程存在的不足,找準癥結,盡快整改,拿出具體解決方案。問題的“堵點”在哪里,解決的“抓手”就在哪里。可見,不管是“群眾點菜、政府端菜”,還是跨部門、跨區域、跨行業涉及公共服務事項的信息互通共享、校驗核對,創新之舉都要在回應群眾關切的同時對癥改進,“通則不痛”。
如果說政府的辦事能力代表了其整體效率,那么辦事全流程的每個環節也透著其具體形象。是好是壞、便利與否,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桿秤。推三阻四或變相找麻煩,老百姓肯定有怨言;貼心服務、一路順暢,老百姓自然會點贊。“世界上最難寫的,莫過于一個‘實’字。”種種奇葩證明的背后,不正是作風實不實的體現嗎?說到底,打通了行政服務的全流程,也就疏通了從辦事到創業的“毛細血管”,所謂的“最后一公里”“腸梗阻”都會在優化創新中成為過去式。